凝聚侨的智慧 开启新的征程
分享教育智慧,开启崭新征程
邱淑群 梁悦
10月15日至19日,第二十届“海外江苏之友”活动成功举行,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嘉宾汇聚一堂,畅叙友情、共谋发展。
有朋自远方来
10月15日,由江苏省侨办、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海外江苏之友”活动在南京开幕。国侨办国外司司长张健青,江苏省侨办主任王华、巡视员孙彬、副主任何昌林、副主任徐开信、党组成员周林、副主任杜伟、副巡视员卢胜平等出席开幕式。
张健青司长对本次活动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活动的各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她指出,遍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六千多万华侨华人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世界与中国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侨办与江苏省侨办上下联动不断加强,“海外江苏之友”活动是江苏省精心打造的侨务品牌,本届“海外江苏之友”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的发展舞台,有利于侨胞将资金优势、智力优势、信息优势同中国、同江苏良好的创业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她希望更多科技界、工商界的华侨华人朋友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在江苏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上创造新的辉煌。
王华主任向关心江苏侨务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海外江苏之友”自1998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9届,得到了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为江苏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已成为江苏对外联谊、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桥梁和平台。“海外江苏之友”联络中心自设立以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江苏的对外联络、招才引智和经贸合作牵线搭桥。希望与会侨领为海外乡亲的利益和发展、为江苏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多贡献。
开幕式上,莅会领导为新设立的28 家“海外江苏之友”联络中心和澳大利亚天同餐饮集团、德国稻香坊餐饮连锁集团、美国休斯敦锦江酒家、美国西雅图大鸿运酒楼、香港江苏荟共5家“海外江苏之友中餐繁荣基地”授牌。
随后,韩中文化友好协会会长曲欢等8家“海外江苏之友”联络中心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共同探讨和谐侨社的建设。其中,曲欢分享了近些年的工作成绩,并表示江苏与韩国的文化交流渊源流长,韩中文化友协不仅要做“江苏之友”,还要做“江苏之友的江苏之友”,努力推动江苏与韩国的文化交流,讲好江苏故事。
共话中餐繁荣
在盛大开幕式后,海内外中餐业等各界人士共赴扬州,在美丽的扬州大学参加第二十届“海外江苏之友”暨海外中餐繁荣高峰论坛。海内外嘉宾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中餐繁荣,思想碰撞出火花,情感形成共鸣。
论坛上,多位中餐界大咖献上精彩的分享,场下座无虚席。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监事会主席、知名学者武力就“中餐发展新趋势”进行讲解,并提出“顺应宏观、改变微观、拥抱新技术、吸收新商业文明”等多条建议,场下听众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陈军,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院长周晓燕就“中餐繁荣国际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嘉宾们纷纷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来自巴西的严女士提出中餐是否应该适应所在国口味的问题,对此,周晓燕从“挑选出适合所在国的系列菜品”等角度提出建议,让人茅塞顿开。
此次论坛设立在扬州大学。坐落在扬州大学校园内的“中餐繁荣基地”,是落实国侨办“海外惠侨工程”之一的“中餐繁荣计划”的重要平台,是面向全球华侨华人中餐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目前,该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承担着海外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研习班、海外中餐业经典菜品制作技艺培训班、中餐业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等各类培训工作,受到广大海外学员的一致好评。
中餐繁荣研讨“头脑风暴”后,嘉宾们马不停蹄地奔赴扬州国医书院听取中医健康讲座。会上,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刘延庆为嘉宾讲解中医知识,从“药食同源”“四气五味”的话题展开分析,介绍了多种健康食材,并有针对性地推荐多款药膳制作方法,点点滴滴的健康知识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心田。
随后,各位嘉宾又游览了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一路上风光旖旎,引得不少人驻足拍照,在秀色可餐的扬州城留下惊鸿一瞥的剪影。嘉宾们乘坐观光大巴参观了1912小镇、生态之窗,除此之外,未来之城展示馆的高新科技让不少嘉宾拍案叫绝,在万福大桥塔楼上眺望,感受“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曼妙体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美丽的扬州城,带给嘉宾满满的回忆。
中医关怀暖人心
19日,作为“海外江苏之友”活动的延伸,第二十届“海外江苏之友”中医关怀研习活动在南京举行。海内外中医界人士代表汇聚金陵,为“一带一路”中医“走出去”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嘉宾们不拘一格,各抒己见,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中医发展新思路、新方法酝酿而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表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名片,中医“走出去”,一定要树立文化自信。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党总支书记、门诊部副主任束雅春介绍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情况,互联网医院的上线为海外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也是中医“走出去”的催化剂。
英国中医药学会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欧洲校友会会长、英国淑兰中医学院院长汤淑蘭在接受采访时说,英国是中医药推广的“天堂”。目前,英国有各类中医、针灸从业者六千余人。英国中医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医药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火一时,曾出现过无序竞争的情况。2004年《欧盟传统草药法》的颁布对中医药行业有了诸多限制,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英国经济疲软,中医药行业开始变得萧条,呈走下坡的趋势。也正因此,英国的中医药经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转而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汤院长认为,中医药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医药在海外靠疗效生存,并赢得口碑。中医师也能结交很多几十年一直坚持中医治疗的英国朋友,中国传统文化就在“一草一针”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给了当地人。不仅如此,汤院长介绍说,就在两年前,他们的学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合作,海外非中国籍户口的华人和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外国人,都可以经过考试,在学院获得中医药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这样既可以解决因为工作签证难办导致的中医师不足的问题,又能让中医药文化在当地落地生根,走出一条“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阿根廷中医药学会会长钟清来自中医药世家,因此,他对中医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深厚情感。钟清透露,他的祖上在清朝同治甲戌年间(公元1874年)便开始从事中医,致力于中医眼科疾病的治疗和古方的收集与新方的开发,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专业方向也逐渐扩大,直到如今,他又加入了医疗气功和许多疑难杂症的诊治方法。作为移民者,钟清也在不断学习当地语言、文化、习俗,尝试着用当地人母语西班牙语解释中医文化,于是,逐渐地就从解释变成了教学,创办了中国中医药学院。1993年10月25日,学院得到了阿根廷教育部的官方认证,越来越多阿根廷人慕名而至、拜师学艺。怀揣着“分享”的信念,钟清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更多的人,把家族的经验介绍给世人,让更多人走进它、认识它、学习它。他相信,今后,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和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努力下,整个中医都会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侨办等各部门以及海外中医界侨胞的携手努力下,中医“走出去”的希望之光在闪耀,全世界人民都将沐浴中医的温暖关怀,享受中医带去的福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