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在美国

世界博览 2017年08月18日 19:03

陶短房

肩题:路线图与国家计划

一般认为,机器人指一切能模拟人类行为、思想,可自动执行任务,由电脑或电子电路程序控制的机械,而“AI机器人”的概念则一直较为模糊,大多数人认为,采用较精密电脑控制、具有一定思考和学习能力,思想等方面更接近人类智能的机器人,就是AI机器人。

美国是机器人的大国,也是AI类机器人较早被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早在2007年,美国机器人科学和系统会议(RSS)就在美国计算机社区联盟(CCC)的支持下,汇集工业界、学术界专家120人,在亚特兰大组建了著名的“线路图团队”,并于2009年5月完成《美国机器人发展综合路线图》(A Roadmap for US Robotics),提交给美国国会和政府机构。

这份路线图得到当时的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在美国农业部(USD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联合推动下,美国政府启动了《美国国家机器人计划》(NRI),作为美国研究、发展、推广和应用机器人技术,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官方纲领性指导文件。

“路线图”和NRI被认为对AI机器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这是机器人项目首次被提高到国家重点项目的高度,并被纳入官方计划中。

由于AI机器人领域技术、应用和推广等方面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路线图渐渐“不合时宜”,2013年,NSF和CCC推出《线路图2013修订版》。但自那之后,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医疗应用、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等方面应用提速,监听系统、通信系统、显示器、基础计算等核心技术突飞猛进,促使NSF领衔,召集150多名专家、业者反复研究,于2016年11月7日推出题为《从互联网到机器人》(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的2016版(至目前为止是最新版)的路线图。

针对“AI机器人会抢美国工人饭碗”的传统意见,新版路线图指出,过去五六年中美国新增约60万个制造业岗位,而同期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应用比例也有了大幅度上升,“美国从未有过如此数量的机器人”。

报告指出,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中出现的新标准可以有效塑造更加智能化的机器人系统,从而令AI机器人更便宜、更实用,人们可以凭借新技术、新系统,设计可扩展、高交互性的人工智能,并将之投入应用。

报告特别提到,年增长率高达40%以上的电子商务,办公室和商店的清理系统,自动导航系统,以及汽车、无人机、水下和空间探测器领域,都为AI机器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并对相关研究提出了有力挑战。

报告还特别提出,应该将AI机器人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纳入美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中”,以确保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不会构成对人类社会的风险,并令机器人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我们人类的伙伴”。

长期以来,有关“机器人伦理”等方面的探索,始终停留在“阿西莫夫三定律”(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小说中虚构的法则,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且需确保人类不受伤害;在不违背第一原则前提下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前提下必须保护自己”)这类“文学创意”和模糊共识上,这显然不能适应未来AI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需要。如果新“路线图”能在推动“机器人伦理”立法化上踢出“临门一脚”,将成为又一个机器人和AI人工智能领域的划时代事件。

研发应用五彩缤纷

美国在AI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教学领域实力雄厚,麻省理工学院(MAI,拥有号称“AI机器人孵化器”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培养出“机器人之父”格林·安格尔,iRobot联合创始人海伦·格雷纳,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马特·梅森等业内翘楚),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号称“NASA机器人专业研发者”,是一系列太空机器人的“母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AI机器人领域以五花八门的“仿生机器宠物”著称,但他们的AI机器人研发也很强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其计算机交互和机器人实验室是世界上研究人机交互、机器人空间意识和机器人思维学习等难题的佼佼者),斯坦福大学(拥有始建于1962年、号称北美最老资格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号称AI机器人大赛的“获奖专业户”,乔治亚理工学院(机器人和智能机器研究所是研究智能驾驶的顶尖机构,学院所在地亚特兰大则是北美AI机器人研究的中心)等院校及其科研机构近年来十分活跃,且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高(有北美AI业专家指出,美国在AI机器人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会像日本同行那样总是或关在校园内,或年复一年地参加各种机器人大赛”。

左: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8日,美国华盛顿.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举行新闻发布会,《星战》冲锋队为其护卫。

AI机器人的应用近年来也日渐普遍。这是小标题么

Starship Technologies的送餐机器人经多年改进,如今已在哥伦比亚特区、弗吉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等地获得业务推行权,很快将进行实际场景测试。在弗吉尼亚州,“私人送货机器人”的规范业已生效,净重少于50磅、时速小于10英里、使用人行道、便道和人行横道,能在没有主动控制或自然人监测下自主操作、避让的AI机器人,可以上路“工作”,而前述“送餐机器人”不但能以行人的速度行走在人行道和人行横道上,还懂得交通规则,会自动避让行人。

今年1月13日,加州旧金山Metreon购物中心出现了全美第一个完全由机器人打理的咖啡售货亭Cafe X,这个机器人可以调制不同品牌、口味的咖啡,且每小时能调制100-120杯,口味“和自动售货机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2月,谷歌自动驾驶机器人被美国国家安全交通管理局(NHTSA)认定为“司机”,这被认为是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的“历史性时刻”。

军事、太空及深海探索向来是AI机器人和AI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先领域,月球车、察打一体无人机、战场排雷机器人等都是较早获得成熟应用的AI机器人。如今这类技术已开始向警察部门转移,去年9月8日,当美国洛杉矶警方在南加州沙漠中和1名谋杀嫌犯对峙6小时僵持不下时,就使用一台警用AI机器人夺下嫌犯手里的步枪,成功抓获嫌犯。这被认为是AI机器人在美国执法界的第一次实战应用。

AI机器人还开始出现在更有趣的场合:去年底,CBS主持人查理.罗斯就曾连线采访了名叫“索菲亚”的AI机器人,这位长相酷似奥黛丽.赫本和研发者大卫.汉森的AI机器人在节目中可以和罗斯侃侃而谈,并即兴说出诸如“我在等你”之类并非事先输入的“搭讪语言”。汉森表示,人形机器人可以“促使人们将机器人当成同类,并愿意与之互动”,因此特别适合在家庭和老年化社会陪伴场合推广,他已制造了20多个人形AI机器人,不但“长得像人”,甚至面部的人造肌肉还能模仿人类表情。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投资界对AI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慷慨”,令AI机器人产业获益匪浅。“送餐机器人”和“咖啡机器人”都在初创阶段获得天使投资的青睐,其中后者的研发者亨利.胡并非专业人士,此前也无相关经历,但产品雏形面世后,却得到风投大家彼得.蒂尔Theil Fellowship基金10万美元的扶持,让他得以旗开得胜。

“成就被夸大了”

但《从互联网到机器人》作者提醒人们,AI机器人领域“成就被夸大”,其实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影响着这项技术的应用、尤其家庭应用。

这份报告指出,AI机器人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尚没有办法让它们能放心地交给未经训练者使用,这使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变得非常困难”。报告坦言,目前的技术、材料,甚至还不足以让AI机器人“在灵活性方面接近人类幼儿的水平”。

在物流、自动驾驶领域,问题也同样如此,即便获得“历史性突破”的谷歌自动驾驶“司机”,也因屡屡“闯祸”而不能让人彻底放心,有专家指出,在自动驾驶方面,无人机起步最早、技术最先进,最先获准投入实景民用物流试验的却是“慢吞吞的”AI行走机器人,奥妙就在于前者可能给航空管制等方面带来麻烦,并且更容易出事。毕竟,在这些AI技术最早应用的战场环境,是无需顾忌这些条条框框、坛坛罐罐的,但在社区里就行不通了。

在“家庭伴侣”方面,报告指出,尽管“一阵风地出现很多新产品”,但“几乎所有产品都只能完成极为有限的一些任务”,如果想真的让这些家庭伴侣式AI机器人变成合格的儿童伙伴、家庭教师和老人护理,“需要在AI情景意识、稳定性和服务种类上有更大突破”。

一些人指出,由于AI成为热门话题,许多明明不到AI机器人级别的机器人也被“拔高”,如某些“会说话、会走路的机器人”,其实不过是装上时髦外壳的普通工业机器人,甚至“咖啡机器人”的发明者亨利.胡也实话实说,称“我的Cafe X没有太多AI,就是个改头换面的普通六轴工业机器人”。

右:当地时间201 6年4月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参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实验窒。

“机器人杀人”之类传说和诉讼也为这一产业蒙上阴影:2015年月,密歇根一间汽车零配件厂维修工人威廉姆.霍尔布洛克在工作时被“机器人同事”困住“谋害”,这一官司一直打到今天也不得要领,成为“反AI机器人推广”的有力武器——尽管许多业内人士指出,这个“杀人机器人”不过是极为普通的工业机器人而已。

政策因素也不能不考虑。如前所述,奥巴马政府的积极推动、尤其NRI的出台,为美国AI机器人的提速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但奥巴马的扶植雷声大、雨点小,开头三板斧声势浩大,后面则有些虚应故事,究其原因,恐因为其所属民主党与工会系统关系密切,后者因惟恐AI机器人和工会成员抢饭碗,而对其发展动加掣肘。如今政府换成共和党的特朗普,受工会牵制固然会小得多,但特朗普同样喊出过“让美国就业机会回归美国人”的口号——他貌似并没说“机器人也算人”,更何況,这些机器人也都没有选票。

机器人 家庭 无人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