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主流舆论 传播江苏声音
...强化正面宣传 壮大主流舆论
王继林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做好“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华人时刊》的独特作用,向海外华侨华人并通过他们讲好江苏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提高江苏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王燕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特别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江苏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就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提升江苏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华人时刊》作为我省唯一的公益性侨刊、外宣刊物,是海外读者了解中国、了解江苏的重要窗口,也是江苏联系沟通侨界的重要桥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江苏声音,《华人时刊》大有可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全省新闻舆论战线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王燕文: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原则要求,特别强调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关键是把握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全局观念和问题意识,突出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坚持党管媒体,全面落实导向要求。坚持把各级各类媒体置于党的直接、有效领导之下,不仅管好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还要管好其他媒体;不仅管好新闻网站,还要管好商业网站、“两微一端”,做到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注重全方位全流程落实导向要求,坚持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体现在每一篇稿件、每一块版面、每一个页面里,确保主旋律、正能量主导报刊版面、广播电台、电视荧屏,主导网络空间、移动平台等传播载体。
第二,要加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贴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精心策划选题,深挖报道资源,注重理论与舆论协同互动,积极用好社科理论研究成果,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把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新闻事实,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统筹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从总体上把握好平衡,确保舆论监督不情绪化、极端化,不自为裁判、道德审判,有利于推动实际问题解决,产生正面效果。正确处理好个别真实与总体真实的关系,不仅准确报道个别真实,而且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避免主观片面、以偏概全。
第三,要推进改进创新,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努力精准定位受众,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加强议题设置,抓住重点、关注热点、对准焦点,适时、技巧、艺术地设置议题、形成话题,既面向普通人群又影响关键少数,既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又有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推动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按照时度效的要求,注重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分寸,着力解决好“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说了要管用”的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四,要建强工作队伍,提升整体素质能力。分层分类组织培训,对各级新闻宣传干部、所有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按照政治家办报要求抓好班子建设,推动各级新闻单位领导干部政治上强起来、责任上担起来、纪律上严起来。按照行家里手要求抓好队伍建设,推动新闻从业人员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价值引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按照全媒型专家型要求抓好人才培养,着力加强领军人才、青年采编人员、基层业务骨干培养,推动优秀编辑、记者、评论员、主持人不断涌现,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按照“走转改”要求抓好作风建设,锤炼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记者:讲好江苏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展示好江苏形象,外宣媒体应该如何精准发力?
王燕文: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江苏外宣资源丰富,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关键是提高讲故事能力,使江苏故事国外受众想听爱听、接受认同。对江苏外宣媒体来说,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加强内容生产。聚焦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成就,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苏地域特色文化,聚焦“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决胜全面小康区域新实践,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和鲜活素材,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充分利用涉苏重要会议活动、重要节展赛事等契机,积极跟踪研究国外涉华涉苏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提出话题,多推出故事味浓的新闻报道。善于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小人物折射大变化、小故事揭示大趋势,在讲好故事中更鲜明地展现思想、更生动地阐释主张、更有效地塑造形象。
二是着力拓展传播渠道。坚持“主动发声”与“借筒传声”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优化对外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本土化战略,改进方法手段,培育国际上打得响、立得住的媒体品牌。强化数字传播能力,适应“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加强社交平台账号建设,在网络舆论场中放大中国声音、江苏声音。重视智库发声、民间发声,探索与外国智库、国际公关公司进行合作,借助对我友好的外籍记者和专栏作家,撰写正面宣传中国、宣传江苏的稿件,增强说服力。
三是着力创新话语表达。充分考虑国外受众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既有中国特色、江苏风味又对接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让国外受众不仅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而且听了信、传播开。提升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注重人文情怀与情感互动,多一些思想交流,多一些具体细节,多一些典型事例,拉近与国外受众的距离。
记者:《华人时刊》作为江苏唯一的外宣刊物,应该如何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王燕文:华侨华人是联接中外的重要桥梁,侨报侨刊是联系祖国和海外乡亲的精神纽带。《华人时刊》作为一份富有特色的侨刊,创办20多年来,坚持立足江苏、辐射全国、联系世界,在海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既深受华人华侨华商喜爱,也赢得了国内读者的好评。当前,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江苏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办好《华人时刊》,充分发挥好联系沟通侨界的作用,既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做好外宣工作的迫切需要。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加强再提升:
要抓重点,更好地服务大局。围绕改革发展大局,突出报道好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报道好重大部署、重大政策、重大举措,报道好新实践、新变化、新面貌,及时提供各方面新鲜资讯,多提供一些独家报道、深度分析,把富于创新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和江苏介绍给世界。围绕对外开放大局,突出配合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外交战略,配合好周边外宣等国家重要外宣部署,聚焦丝路沿线国家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周边国家,放大江苏作为丝路交汇点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历史交往优势、开放开发优势、商贸交流优势,按照精准传播的思路,设计不同的话题,更深入地做文章,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要抓特色,更好地沟通侨界。把握侨刊定位,贴近读者需求,深入研究哪些内容更容易受关注、哪些方式更容易被接受、什么样的表达更容易得到理解,以全球视角、开放意识紧盯海内外热点焦点,精心策划报道选题、报道方式,进一步做亮自身的特色、培植品牌的优势。善于从华侨华人海外求学、创业、旅行的经历中,从华商在海内外经营打拼的历程中,从涉侨涉外人群的社会生活中,深入挖掘报道资源、报道素材,突出报道好侨界侨团侨领的典型故事,报道好华人华侨华商的精彩故事,用丰富生动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更好地为海内外华人架起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桥梁。
要抓创新,更好地贴近时代。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在加强纸质刊物阵地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开拓网上传播平台,加强媒体网站、移动终端应用建设,提高全媒体传播能力。探索加强与海内外华文媒体的合作,整合力量、聚合资源做强平台,扩大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把握“微时代”华侨华人的社交媒体使用偏好,积极与海内外有影响的社交媒体开展合作,借势借力拓展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注重双语报刊、网站、微媒体阵地建设,在影响华侨华人的基础上,扩大对主流社会的影响。
记者:江苏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抢占线上新闻舆论工作制高点?
王燕文: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变革的大势所趋,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江苏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探索打造了交汇点客户端、荔枝云平台等一批融媒体平台,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总体上融合发展的质量水平还不高,有的只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下一步,重点是在“融”字下功夫,做好“四则运算”,产生“化学反应”,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一要突出建好融媒中心。着力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统一指挥调度和运营管理,推进媒体资源聚合、生产流程融合、采编力量整合,重点打造好“中央厨房”,使媒体内部建设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由“你是我、我是你”变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二要突出创新内容生产。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专业化新闻生产与用户生成内容结合起来,着力构建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内容生产体系,注重在深耕、互动、多样、集成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媒体把内容生产、专业人才队伍方面的优势向网上延伸,将原创内容做深做透,将聚合整合的内容做细做精,在丰富新闻产品供给的同时不断提高新闻产品品质,通过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要突出用好前沿技术。适应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平台化、视频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瞄准技术前沿,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和建设融合平台。推动以新技术优化提升原有平台,使用户更好地体验、更忠实地使用。推动研发利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注重把新闻传播平台与社交平台结合起来,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利用成熟技术开发建设特色平台,加强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依托其巨量用户和前沿技术,实现借力发展。
四要突出推进一体管理。新媒体平台在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上可以不同,但在导向把关、尺度把握上不能降低标准,不能打“擦边球”,不能有灰色地带,不能突破底线。坚持统一管理尺度、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立好规矩,完善制度,确保无论怎么融合都守好底线,政治方向不偏,媒体底色不变,舆论导向不丢,新闻报道不受经营活动干扰。
记者:感谢王部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专访,并就我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精准的解答,对如何发挥《华人时刊》的独特作用做出了明确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