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美术馆新展:吴天宁以“iPainting”呈现新媒介绘画作品

《雅昌艺术网》 2019年04月13日 06:04

在何多苓美术馆馆长赵欢眼中,成都总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深居简出,大隐于市。许多人以为他们仅流连着成都的这份安逸,终日置身于灯红酒绿。殊不知,他们十年二十年可为艺术而执着,由此为信仰,似乎早习惯了默默无闻的平静生活。

吴天宁,便是这样一位游离于圈外的艺术家。

展览现场

2019年4月12日晚8点,“吴天宁新媒介绘画作品展”在成都蓝顶3期75栋何多苓美术馆拉开帷幕。精选了艺术家近五年的作品,分别是名画历史照片类及生活日常类。共展出艺术家46件作品,其中有灯箱,纸上及影像三种呈现方式。

吴天宁, 出生于1965年。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居成都。之前主要从事空间设计工作,近年来开始画画,作品以多媒体为主。2013年在成都 R-ec 空间 ”偶遇”联展。

艺术家吴天宁现场导览

艺术家于2009年在第一代iphone手机上涂鸦作画,其后2010年到2011年间尝试用ipad,对软件绘画有了新体验,画了一些相对完整具体的作品,但仍受限于科技条件,画作就不那么系统规范,仅限娱乐。新出的软件更稳定成熟后,创作可作为一种类别的绘画形式存在了。2015年,当软件可导入照片作画,吴天宁开始了系统的创作。于是,正式诞生了第一幅画作《克里斯蒂娜之后的世界》,以月球和火星为素材的系统主题创作开始。

展览现场

“随着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软件跟生活工作的关系越发密切。尤其是苹果系统的iphone、ipad以及Android 系统的智能电子产品问世后,各类软件层出不穷,这些应用软件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当然也带来很多有趣的创新与思考。”吴天宁发觉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时,便产生了用手机软件进行绘画的尝试,既然社会离不开手机,那么绘画可不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尝试呢?在思考能否不用画笔,而是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通过手指画出自己心仪的作品。

“最早的时候更多的是涂鸦,以娱乐为主,正式有做作品的冲动是在2015年。随着软件的更新,不仅是手机,在平板电脑上也能作画,我开始尝试用更专业的收费软件进行创作,信心也越来越足。”吴天宁把自己的这种软件绘画作品称之为“iPainting” ,中文表达叫做“新媒介绘画”。之所以叫“iPainting”,而不是偏向更深刻的文学性的描述,艺术家表示,这一词汇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作品的含义。“偏向的并非是观念性,更加强调电子媒体入侵生活的那种不讲道理,在表达上我希望更加简单、直接。”

在他看来,安装这个软件相当于给智能电子设备都内设了一个“移动画室”,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画出自己心中的图画。“科技的进步实时地改变着人类的认知与行为习惯,当然也带来很多有趣的思考与探索。本次展出的作品是我这几年通过iPad用软件创作的,有2015年的少部分,以及2016到2018年的创作。最终作品呈现采用纸上艺术微喷与灯箱两种方式,作品分三个系列:星球名画,星球历史与星球现实。”

2015年,艺术家创作了第一幅作品《克里斯蒂娜之后的世界》,将孤独的月球和挣扎的人物放置到了画面当中。“我对历史,太空很感兴趣,历史有几千年,太空就更加遥远。遥远时空和现代人生活状态中的孤独感所带来的无助,是具有关联的。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文化和科技的成果是否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结合?是我最初的创作冲动。”从历史和名画开始,吴天宁的作品越发向现实靠拢,这一方向也成为艺术家今后创作的侧重点。“前两者作为我作品诞生的基础,是支点,我在宝贵的文化积淀中开始遨游,现在回到了生活,在此基础上铺开来创作。我的经历就是普通人的经历,我希望以此给观者带来更多的共鸣。”

展厅一角

对于自己的创作方法,吴天宁谈到,并非是在ipad上直接作画,而是导入一张图作为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图片更像是一个故事场景,我以人物为主,将名画、历史老照片这些不同空间的属性进行组合,拉近一个二维的画面,产生错觉感,因此会有一种虚幻,不现实的感受。但又并非是超现实的,我所选取的照片都是‘垃圾风景’,这些不具神秘感,每个人都可以拍摄的手机照片正是生活中平常可见的,像野外的风景,街道的路灯等,图片甚至会有噪点,这些粗糙感和通俗,正是在不经意间的环境所带来的另一种感受,也是我对于生活体验的个人表达。”

从最初的熟悉软件到思考如何将作品进行更好的呈现,吴天宁表示,自己有点乐此不疲。“就像首次尝试以灯箱形式展示作品,虽然技术有待进步,都是我不同的尝试和寻求的目标。”

《盟友》 18x40cm 2016年

《夏洛特女子的梦》 130x80.7cm 2016年

《仲夏夜3》 107x80cm 2018年

《圣母子平安》 100x39.5cm

赵欢表示,吴天宁没有满足于传统艺术,从未放弃创作,琢磨着自己的一套诙谐调侃又不失厚重的波普风格。在她看来,吴天宁的波普艺术世界里,有许多外星球或是现实生活场景。“前者通常选择某幅名画或某历史事件照片,后者画中都是现实普通人物。艺术家是现代社会的记录者,一边将艺术精神与新媒介投放于传统图示,一边细腻观察着社会文化对生活的冲击。”

本次展览作为何多苓美术馆开馆一年来的第二个展览,也是美术馆进入常态的表现,即每年举办几位艺术家(不一定是何多苓)的个展。对于成为何多苓美术馆的第二场个展的主角,吴天宁表示,自己非常荣幸。“读书时就是看着何老师的画成长的,现在与他也是亦师亦友,作为美术界修养高的艺术家,何多苓一直对自己有所激励。”

展出作品

同样毕业于川美油画系的吴天宁作为艺术家何多苓的“学弟”,被何多苓喊做小自己NN岁的“同学”。何多苓回忆以前零星见过吴天宁极少幅作品时的印象是:有学院派功底,但不拘泥于此,形体粗暴而戏谑。直至多年后看到他的新作,很是吃惊。给他的感受是:乍一看,完全是一张照片。仔细看,原来底子是照片,上面那个人体是画的。从此何多苓知道,iPad上有个绘图软件如此奇妙。

“软件好用,吴天宁的手上功夫仍然没丢,他就这样重归美术界。不知何故,再没捡起油画,一直用iPad搞创作。其中肯定有其个人原因,软件的魅力一定也是原因之一,如大卫霍克尼,年纪比我还大了,也迷上了新技术。也许,用手指的触摸直接画的感觉,是画笔不能比的。我画油画也用手指,可以体会一二。触觉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认知世界之途径。现在吴天宁回到这个途径,呈现给我们的是他手感的产品。当然,现在的触觉已经加上了科技含量。接触液晶屏的瞬间,无数电子被招集,被释放,奔走;这个过程在吴天宁身外发生,亦即艺术家已经成了创作过程之一环,甚至是开始。”何多苓如是表示。

对于在展览方式上的特点,何多苓谈到,每年美术馆都会举办几个展览,由美术馆团队挑选艺术家和作品,取得作者同意。除了作者和布展方式,这些展览一模一样——展期一般为两个月,以某一天的晚上8点为起点。8点,大门打开,展览即开始。无开幕式,无人站台,无人讲话。不设策展人,艺术家就是主角。不设嘉宾,来者是客,人人都是嘉宾,享有同等待遇。同样的灯光,同样的流程。这样的展览模块意味着——不光观众,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也一律平等。开幕后不设宴会,不设酒局。“我希望这座美术馆能够让展览回归到本体,让大家看艺术品,看了得出自己的结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9日。

苹果 平安 艺术家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