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黎当大厨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18年05月20日 17:15

清影

随着电视剧《好先生》的热播,孙红雷饰演的男主角陆远成为新时代的励志典范。在美国,他从厨房小工一步步做到了主厨,其奋斗经历让人唏嘘。然而在法国巴黎,却真有一位来自中国陕西的80后小伙赵宝砚,他凭借自己的厨艺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中国厨师,连他创办的餐厅也成为巴黎最受欢迎的百家餐厅之一。

父亲要求“君子远庖厨”

1987年5月,赵宝砚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赵建国在机关食堂做管理,母亲秦娟是一名会计。赵建国虽说是管理者,但他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厨房里巡察,经受各种油烟的洗礼。秦娟很反感赵建国身上的那股油烟味,每当赵建国下班回到家,秦娟总会第一时间让他去卫生间洗漱一番。可赵宝砚却不一样,他一点都不讨厌父亲身上的油烟味,反而觉得亲切好闻。

小时候,赵宝砚很喜欢跟着父亲进入食堂后面的大厨房,在他眼里厨房是个充满神奇的地方,锅碗瓢盆都犹如玩具般对他有着无限的吸引魔力。看到厨师和配菜员们一边切菜、配菜一边欢快地聊着天,他觉得厨房是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由于去得多了,他和那里的厨师们也混得熟了,就有人问他:“你长大想干什么啊?”赵宝砚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当厨师!”

久而久之,就连赵建国也发现,儿子对做饭特别感兴趣。别的孩子在厨房玩不了一会儿就会闹着离开,而赵宝砚总能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看着厨房工作人员忙碌着,有时还会主动搭把手。那时,赵建国就心生疑惑,难道儿子真的要子承父业?一想到这,赵建国就无比担忧。

在赵宝砚十岁生日那天,全家亲戚欢聚一堂,当赵宝砚对着生日蜡烛许完愿后,赵建国问儿子:“宝砚,你许的什么愿望啊?”赵宝砚无限憧憬地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很厉害的厨师,能做出各种美食让人赞叹不已!”听到这话,赵建国脸色铁青地对儿子吼道:“你懂不懂什么叫君子远庖厨,你应该有更宏伟的理想。”见父亲生气,赵宝砚不敢再吱声,生日宴也不欢而散。

赵宝砚的生日愿望让赵建国心中充满悲凉,自己一路的艰辛也随之浮上眼前。即使现在,朋友们都从来没有正经叫过他的名字,总是人前人后的叫他赵大厨。想到这些,赵建国心里充满了酸楚,决不能让儿子踏上自己的老路。

为了让赵宝砚断了做饭的兴趣,赵建国不仅禁止儿子去单位食堂的后厨,也不让儿子进家里的厨房。他每天早早起来,为儿子把早餐和午餐都做好,实在赶不赢,他宁愿给钱儿子下餐馆、点外卖,也不让儿子自己去厨房下碗面条。

转眼赵宝砚读高中了,可成绩却不甚理想。当赵建国为儿子的前途堪忧时,赵宝砚却不甚在意地说:“高考就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必然会有很多人考不上大学。我想好了,大不了就去学厨,有门手艺照样可以生存!”赵宝砚的话让赵建国大为光火,他愤恨地对儿子说:“你就别做梦了,我死也不会让你当厨师的!”就连母亲秦娟也痛心疾首地说:“儿子呀,你以后若天天站在炉子边,拿个勺子掂来掂去,浑身油烟味,谁家姑娘会看上你呀!”

法国留学不忘厨艺

赵建国开始为儿子的将来筹谋起来,既然读不了国内好的大学,不如送他出国,在国外接受几年先进的教育,再回国找份好工作,依然可以做个白领精英。打定主意后,赵建国行动了起来,最终选择了儿子的留学地——法国。

当赵宝砚获知父亲要送自己出国后,他抗议过,反抗过,然而最终拗不过父亲的威严。赵宝砚想到自己即将远赴法国,那边的饮食习惯与中国很是不同,如果自己想吃家乡美食了可又不会做,那该怎么办呢?国外可不比中国,不是有钱就能吃得到的。赵宝砚央求妈妈秦娟帮忙,最终让父亲答应了出国前去食堂学习下厨艺。

对赵宝砚来说,出国前去父亲食堂学厨那段时光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他跟着师傅们从择菜开始学起,再到削皮、切丝、切片等。赵宝砚的天赋极高,才学两天就能掌握基本的技能,练上两天就能赶上帮厨好几年的师傅了。短短一个月不到,赵宝砚就能做出岐山臊子面、凉皮、擀面皮等特色陕西小吃。就连厨房里的大厨都对他做出来的味道赞不绝口,甚至当着赵建国的面赞叹,这个孩子有极高的厨艺悟性,好好打磨,将来必成大器。赵宝砚听着很是得意,可赵建国的脸色却难看之极。

按照预定日期,赵宝砚来到了法国的兰斯市留学。初来乍到的他并没有被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所吸引,反而对满街林立的餐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他在法国留学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发现法国人很崇尚美食,顶级餐厅里的主厨犹如艺术大家一样,被人赞赏和崇拜。

虽然父亲一再要求他好好学习,不要再想当厨师的事儿,然而,赵宝砚是个闲不住的人。闲暇时,他会自己在宿舍里下厨做出各种美味的菜肴,然后邀请室友们一起品尝。哪知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夸赵宝砚深藏不露,是个天生的美食家。很快,赵宝砚美食家的名号一传十,十传百,整个留学生大楼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位来自中国的“食神”。

有一次,赵宝砚做了许多陕西的特色美食油泼面,顺道把新搬来的一位上海姑娘张雯给邀请了过来。没想到张雯吃完后惊呼道:“真是太好吃了,我都差点把自己的舌头给吞了进去。”赵宝砚见美女这么表扬自己,当即羞红了脸:“有这么夸张吗?你若是喜欢,我天天做给你吃。”张雯当即震惊地望着赵宝砚说:“你可说话算数哟。”就这样,张雯成了赵宝砚的女朋友。赵宝砚万万没想到,原来会做美食,其实更容易找到媳妇。

恋爱后,张雯知道,比起市场营销来说,赵宝砚其实更热爱厨艺和美食。她鼓励男友朝着自己热爱的梦想去努力,不要被任何人所束缚。在女友的鼓动下,赵宝砚把自己想换专业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当即就在电话里咆哮起来:“我花这么多钱送你出国留学,是希望你能出人头地,不是让从中国厨房钻进外国厨房的。如果你非要换专业学厨,就把留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还给我。否则,你想都别想。”

此时的赵宝砚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大的一笔巨款,他只好妥协,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完成学业。可当厨师的梦想却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课余时,他开始到餐厅去打工,一边赚钱一边学习厨艺。

巴黎最红的中国大厨

转眼三年过去,赵宝砚顺利地修满学分拿到了毕业证。当父亲问他是想回国当个海归还是留在法国继续发展时,赵宝砚斩钉截铁地告诉父亲,自己要留在巴黎。赵建国欣喜若狂,以为儿子终于玩醒了,要在法国大干一场了。可赵建国不知道的是,儿子的确打算在法国大干一场,只是不是如他所愿进外企做个职场精英,而是要开家中餐馆。

经过两年的打工,赵宝砚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经过考察,他发现中餐厅在法国并不被看好,街头的中餐馆虽很多为了迎合法国人口味,对菜品进行了改良,就连酸辣土豆丝里都放上了糖来讨外国人的喜欢。然而,事与愿违,这种四不像的美食,不仅吸引不了法国人,就连留学生也望而却步。赵宝砚决定,要做出正宗的中国美食,让法国人看看。

然而,开餐馆是需要启动资金的。赵宝砚几年打工的存款显然不够,迫于无奈下,他只好向父亲求助。可赵建国对儿子失望至极,隔着电话线,都恨不得把赵宝砚痛打一顿。想到自己这么多年为了他省吃俭用,一心望他成才,甚至不惜举债拉债地送他去留学深造,这下倒好,越过千山万水还是又回到了原点。赵建国当即就对儿子放出狠话:“你要生要死是你的事,我也管不了了。总之,你要开餐馆,我一毛钱都不会给你,你以后也别回来了。”说完,哐当一声挂了电话。赵宝砚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嘟嘟声,泪水顿时溢出眼眶。他暗暗发誓,不混出个人样绝不回家见父亲。

幸运的是,赵宝砚身边有一群支持他的朋友和亲密的爱人,大家都鼓励他坚定自己的梦想。然而,在异国他乡创业的难度是远远超出想象的,何况是在国际美食之都的巴黎。

2010年,赵宝砚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筹到了开店资金,并在巴黎第十区盘下了一间小店。店面虽不大,但位置却离巴黎市中心不远。从装修开始,赵宝砚都亲力亲为,从墙壁的颜色到桌椅的选择,他都煞费苦心。最终,他决定把兵马俑、木版画等带有浓郁陕西风情的物件用来装饰餐厅,并在每张餐桌上摆上了筷子。要知道,在法国,其他中餐馆都是为客人准备刀叉的。可赵宝砚却不,他觉得既然是享受中国美食就应该入乡随俗,遵照中国人的用餐习惯。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宝砚的“饮食男女”中国美食餐厅顺利开业。然而在各种餐厅多如牛毛的巴黎,他的店并不算鹤立鸡群。一开始,他的生意并不好,多亏不少朋友过去捧场才勉强维系着。

赵宝砚的餐厅虽然生意不好,但吃过他做的美食的人都对他的厨艺赞不绝口。赵宝砚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终于会得到认可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十分著名的法国美食评论家到店里吃饭。用餐结束后,他要求见餐厅的主厨。当赵宝砚出来后,这位评论家根本就不相信。在他眼里,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可能是主厨,他很生气,觉得自己不受尊重,再次声明要见主厨。最后得知赵宝砚就是主厨时,他惊呆了。

交谈后,这位美食评论家对赵宝砚竖起了大拇指。没多久,一篇有关赵宝砚和他餐厅的报道横空出世,紧接着,巴黎各大美食杂志争相采访赵宝砚,他不断登上法国各大媒体的头条,“饮食男女”餐厅也火爆起来,甚至一跃成为巴黎人最喜爱的中国餐厅。就连法国的著名报纸《Libération》都这样评价他的餐厅:“一阵新风在巴黎的中华美食中吹过,不同于别家的春卷与炒饭,新一代年轻的中国厨师用新鲜的食材结合传统烹饪技巧,在巴黎展开一场东方味觉之旅。”

赵宝砚出名后,“饮食男女”可谓门庭若市,每天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法国人排队等着一饱口福,有对挪威夫妇还特地驱车几百公里前来品尝这传说中的擀面皮。所有品尝过的老外们,都对这独具特色的陕西美食夸赞不已,甚至流连忘返。

赵宝砚终于成功,他把刊登着自己整版照片的各种法国杂志寄回家里,他想让父亲知道,儿子没有胡闹,儿子成功了。然而,父亲仍旧没有主动打一个电话给他。2016年春节,赵宝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再次见到父亲时,他发现父亲头发白了很多,面容也苍老了许多。见到他时,父亲却依然淡淡的。然而,当赵宝砚回到家里,在父亲的床头柜上看到了一大摞被翻得很旧杂志,上面都有自己照片,那一刻,眼泪顿时模糊了他的双眼。

编辑/贺长虹

父亲 儿子 孙红雷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