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
...演示震撼泄露 大上海城碉堡了
马伯庸
一提到海瑞,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直臣”形象——清正廉明、勇于直谏。死谏嘉靖、弹劾徐阶、智斗胡宗宪之子等,每一件事,都给他的这个刻板印象增加一分。其实,他还做过一件惠泽后世、影响深远的事,足以体现出他的政治能力。
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海瑞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统管十府。十府指的是以太湖为核心的十府一州,包括苏州、松江、镇江、安庆等地,皆是江南膏腴之地,是大明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
太湖平原附近虽然富庶,但水患也十分频繁,河渠动辄横流,居民流离失所。因此在这个地区为官,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治水。在海瑞之前,关于如何治理太湖已有很多办法,但都治标不治本。海瑞亲自考察了一遍,又参考了之前历任主政官的治水记录,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欲治太湖,先治吴淞江。
形象地说,太湖就像一个大盆,下雨一多,“盆”装不下,水就溢出来了,成了水灾。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太湖的水引出来,直通东海。只要这一条引流的通道足够大,排水量大于进水量,那就可以避免水灾的问题了。
太湖导向东海一共有三个通道,号称三江。其中东江、娄江早没了,到明代时,只剩吴淞江一条通道。不过吴淞江也已淤塞不堪,只剩下细细的一条河道。太湖水光进不出,难怪水患频频。
海瑞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应该重新疏浚吴淞江,并且不是开挖支流,而是集中力量扩大主干流量,这样才能让水势急猛,冲走泥沙。不过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吴淞江该从哪里入海?
旧有的入海口已经旧不堪用。海瑞发现,早在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夏元吉曾经建过一个水利工程:他把太湖之水从吴淞江引至一条叫黄浦江的支流,顺黄浦江注入长江,再自崇明入海,称为“黄浦夺淞”。这里本该叫作黄浦口,但因为有夺淞之事,仍叫作吴淞口。
海瑞认为,夏元吉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力度不够大。他经过缜密调研,决定将江面缩窄改深,增加水流冲击,并增加曲折,以阻缓潮水。这种犀利的眼光,可不是寻常官员具备的。
很快朝廷批准了他的申请,整个工程于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初三正式启动。海瑞亲自主持,掌握钱粮款项,以工代赈,先后任用灾民十三万人,两个月就将工程完成了,且比预算少用了10%的费用。要知道,历代治水,从来都是个吞金的大窟窿,超出预算几倍都属正常,海瑞居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还能控制成本,这是一个奇迹。
这项工程的成效斐然,太湖水患大大缓解,“由是旱涝有备,年年丰登。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其影响绵延明清两代,至为深远。
从更大的历史角度去看,海瑞主导的治水工程,让吴淞口(黄浦口)成为一处沿海枢纽,极利海运。后来这里开埠设城,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大上海所在。现在上海市内有一条苏州河,其实就是原来的吴淞江,因为开埠后,洋人发现沿这条水路可直达苏州,故名苏州河。
可以这么说,没有海瑞的治水,就没有上海如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