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开放式街区治安指南

世界博览 2018年01月22日 13:12

王露露

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的街区不建围墙和这里的福利制度以及街区内较高的安全系数唇齿相依、互为作用。或许这就是孔圣人所说的,衣食足而知礼节?

别看欧洲许多街区是开放的,但您要是进去走走,就会发现其封闭的一面。这要从区内交通规则和社会监督、辨别街区类别和公民自觉性、街区治安新况和社会福利晴雨表讲起。

小区貌似开放,实际关卡重重

我住在荷兰海牙的一个居民小区里。明明东面邻居的房子和我的只几步之遥,但要想开车去他家,我得先上主干公路,兜个数百米的大圈子才能抵达隔街相望的邻居家。单向行驶堵住了小区这边的居民在区内驱车到那一边的去路,保证了区内的宁静,使孩子们能安全地在大街上打球、跳房子、调皮捣蛋。此交通规则是我们小区南边居民与北边居民多年口水仗外加拉锯战的辉煌成果。

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的街道居民委员会,但他们也有类似的组织,只是其责任和义务不同而已。它是用来,一,通过内部协商、交涉、谈判,运用法律程序等均衡区内各方的权益;二,代表小区全体居民同政府有关部门接洽、商议、甚至法庭上见。虽然区内的邻里关系相对稀松,可一旦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居民则按照自身利益自动排列组合、互相交流沟通、彼此斗智斗法、不惜唇枪舌剑,一点也不稀松,半点也不含糊。

比如政府要在他们周围铺高速路,小区居民恐怕汽车噪音打破区内的平静,再比如地产商要在小区附近盖高楼,小区居民恐怕高楼的住户会看到他们挺着啤酒肚在花园里日光浴,他们便一反常态,众志成城,一致对外,表现得非常团结、配合得非常默契。

再回到刚才所讲的小区内的单向行驶的交通规则,它不仅保证了区内的安全和宁静,而且减半了穿越小区的外来汽车的流量。另外,区内减速斜坡处处可见,过往车辆别想飞驰而过。小区里如果有幼儿园或小学,那么,儿童上下学所经之处都挂有鲜艳夺目的标志,过往车辆别想旁若无人地飙车。儿童的父母还自组团队,充当马路天使。他们身穿橘黄色马甲,轮流护送自己家和别人家的孩子过马路。如此这般,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的小区貌似开放,但实际上关卡重重。这样运作即不造成市内交通的堵塞,又不以牺牲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我有个中国朋友,她和我都住在荷兰海牙。我住在城边上的一个街区,她落户于市里的一个街区。有一天她骑车来我家玩,都快到我家门口了,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她被警察叫停后问话:您到此有何贵干?她说找谁谁谁玩儿。警察检查了她的护照以后才放行。

不是说我的朋友不能进入此小区。这里没把门的,也没围墙,从理论上讲, 来去自由。可是,就像每个小区的居民一样,大家都大概齐知道(警察更是如此),谁像是住在这儿的,谁像是穿越过来的。

如何辨认小区类别

十几年前,我应阿姆斯特丹的报纸《Het Parool》的邀请,对阿市做了专题报道。记得对阿市做采访时,我带着报社给我派来的摄影师——一位高头大马的欧洲大老爷们(英国人),进入了非裔移民聚集的住宅区。大老爷们越深入小区,就越浑身筛糠、腿脚不听使唤。我开始还没发现,只觉得他本来口若悬河,怎么突然沉默是金了?所以我转头看了他一眼。我天!他脸都吓白了,嘴都吓紫了。

由此可见,无论小区高低贵贱,大家都各就各位、互不走动,省得引起区内居民的注意。他们轻则瞪你一眼,以观后效,重则通知警方,让警察叔叔来收拾你。

即便有人因为有事,非得进入不属于自己街区类别的小区,他也不东张西望,更不窥视别人家的花园,而是目不斜视、大步流星地往前奔,直到目的地才放松下来。那么,会不会有人无意中闯入不属于自己类别的街区呢?一般不会。

图为荷兰西部城市莱顿.它在海牙东北1 6公里。

在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大家都从小到大、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辨认小区类别的本领。每个区内的街名虽然千差万别但万卷不离其宗:都属于一个百科分类。如果这个街区是以树木命名的,那么,这儿的街道就不能以家畜命名,只许叫杨树、柳树、桐树、白杨,哪怕叫灌木丛(比如荆棘)都可以,但不许跳出树木这个框子。

每个城市就分成屈指可数的几大片,片内的街区又按照百科分类命名。因此,众人一看街区的名字,就三下五除二、八九不离十地知道,这街区是否与自己的是一个类别,该不该到那儿逛一逛、逗留一下、东张西望一番。同时,您一说自己所住的街名,众人也就基本知晓应该把你归入哪个街区、甚至哪个社会阶层了。

千万别以区内房子的质量来判定街区的高低贵贱,准错。荷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直至今日,坚持走亲民路线,不断完善其福利制度。哪儿一冒出贫民窟的苗头,就赶紧重新翻修甚至成片地推倒旧房、重建新舍、疏散那里的弱势群体。“常年失修”、“破旧不堪”、“有碍观瞻、“棚户区”等词几乎绝迹于荷兰的城建字典。即便弱势群体聚集的现代版贫民窟也从外表上看起来文雅体面,不露半点声色。唯一能察觉出点蛛丝马迹的方法是仔细看那里的居民。他们的衣食住行和言谈举止,以致他们开的车和养的狗,都多少体现出街区的类别。

心甘情愿接受等级划分

诚然,即便大家准确地辨认出一个陌生街区的类别,但如果有人“明知故犯”,他照样可以进入那个街区, 那时您一点辄都没有。小区四周又没有围墙, 也没有把门的,谁能挡住他的道儿啊?但做这种事的人凤毛麟角。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一个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开放式小区治安的重要前提,即,人们的自觉性。大家都习惯于各就各位。该去的地方、不该去的地方,约定俗成,人人心知肚明, 个个自觉照办。其原因,在我看来有三:一是各小区的配套设备齐全,二是社会福利铲除了滋生打砸抢、偷盗顺的土壤,三是对社会等级的认同。

荷兰政府规定,每个街区都应有足够的公共设施,比如儿童游戏场地,包括沙坑、滑梯、秋千、攀登架等,还应有足够的专供成人遛弯、运动和溜狗的绿地。如果街区在城里,连百分之几的房屋该用于商店,比如餐饮等服务行业,政府都有明文规定。居民在小区内应有尽有,到别的小区干嘛去呀?

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是福利社会,这里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穷人了。国家保证你从摇篮到坟墓,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除非你吸毒酗酒各种地作,一般都能过得滋滋润润、舒舒服服。俗话说,狗急跳墙。穷则思变。大家都吃饱了不饿,喝够了不渴,何必溜门撬锁或江湖大盗呢?闹不好被逮着,判个刑啥的,吃饱了撑的呀?可见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的街区不建围墙和这里的福利制度以及街区内较高的安全系数唇齿相依、互为作用。或许这就是孔圣人所说的,衣食足而知礼节?

社会福利使许多欧洲公民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所以这里的公民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等级的划分,不轻易做出与此划分相悖的举动来,比如,到不属于自己类别或阶层的街区走动走动,甚至顺便小偷小摸或有大举行窃。但我认为,他们知天乐命、安分守己,还另有其因。

众所周知,这里照样有贫富差别,而且不是一点。为什么很少有人走捷径、一步到位、通过劫别人的富来济自己的贫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欧洲大厦的每一层都有一块社会等级的玻璃天花板。

有一天我在二楼卧室的窗台上看到一张纸,纸剪成鞋印的形状。脚印上写着:您家的安全措施欠佳,我轻而易举地潜入您的房间。原来这是警察干的。他们新近开展了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警告大家,从今起关好门窗,上好门锁,别把猫儿栓在五花肉上——荷兰话:别给小偷以乘虚而入之机。

此项活动有的放矢。这些年来,欧盟成员国增多,相对贫穷的东欧国家的公民可以自由出入相对富裕的西欧国家了;数个第三世界国家,比如2015年的叙利亚,内忧外患,被战火夷为焦土。许多欧洲人抱怨道,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下,我们的社会福利缩水,政府连自家人都顾不过来,可偏要跟着美国烧钱,满世界点燃“自由民主博爱”的熊熊烈火。当地没被烈火吞食的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悲愤交集。他们去不了美国,都逃到欧洲来了。然后我们的政府打肿脸充胖子,接纳难民。结果这里的社会治安越来越差,在我们自己的家园里都提心吊胆的。嘛事呀?

街区安全是福利晴雨表

无论欧洲人这么抱怨是否政治正确,但事出有因。就拿我所居住的小区来说吧,这几年来犯罪率增高。南边的两家邻居被盗,北边的一家被盗。不光被盗,还惊心动魄的。例如南边一家。发案的那天早上,五、六点钟,那对老夫老妻正在梦乡里遨游呢,突然一阵躁乱,老两口睁眼一瞧,几个男人手持武器站在他们床边。 匪徒们逼老人到地下室去,把他们绑在柱子上,然后自己上楼翻江倒海、翻箱倒柜去了。

过了一会,匪徒又回到地下室,勒令老两口打开藏在那里的保险柜,不打开,他们就老命呜呼了,匪徒对他们做出“承诺”道。后来听说,两位老人还认识那些盗贼。他们是来自东欧某国的农民工,前一阵子还给这对老人装修过房子,所以把这家从地窖到亭子间摸了个门清,知道地窖里有个保险柜。

我有一位朋友,她在荷兰东部某市从政。有一天她来海牙开会,顺便来我家喝杯咖啡。我问她最近咋这么忙?我的邮件也不回、电话也不接,该不会是我无意中说错了哪句话,惹得她故意疏远我吧?

这位政客说,疏远还来你家串门?她告诉我道,是有点忙。这几周他们市政府的官员被集中起来接受短期培训。万一荷兰国会决定,在他们城市建立难民营 (这种事每个城市都有可能摊上),当地的百姓就可能抗议、造反、滋事,难免出现社会骚动。所以地方官员们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别在突发事件面前手足无策。他们接受培训后,便知道怎样与百姓沟通,防社会动荡于未然。

重复一句,无论欧洲本地居民的抗议是否政治正确,但他们这么做不无原因。有些外来人才看不见、也许是不想看见欧洲各街区四周的无影围墙呢。不同类别小区的居民基本互不干扰、互不走动,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对有些外来人毫无作用。贫困潦倒、无家可归、得不到居留、前途渺茫等事实,使他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因此,外来人数的增加,扩大了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里的贫富差别,激化了本地人和外国人、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光盗窃案日渐增加,而且强奸案也不甘落后、一路小碎步地跟将上来。

上述因素降低了欧洲开放式小区的安全系数,也暴露了欧洲高福利社会的软肋。由此可见,开放式街区内的安全系数与福利高、贫富差别小是因果关系。而且,此安全系数并非风雨无阻、坚如磐石。稍有风吹草动,此系数就风雨摇摆、波动异常。其实,开放式街区的安全是社会福利的晴雨表。

(本文作者为华裔荷兰女作家)

街区 小区 运动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