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的意义
甜蜜树
女:“哪条法律规定过年女人一定要回婆家?”男:“这不需要法律规定,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的一段经典对白。类似这样的争论,想必在真实生活当中也在很多家庭上演过。
千百年不变的合家团圆方式,随着时代的进程,早已悄然发生变化。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妻在过年时变得难以抉择。小时候盼过年,现在怕过年,大概也是这代人真实的心理写照。
从伦理上说,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在可能的情况下,子女理所应当要回到老人身边,敬献一片孝心。夫妻争着回自己家陪父母,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尽孝,但如果因此感情出现裂痕,既违背了孝道的本意,也实在是春节不能承受之重。
过年回谁家,事小问题大。它能折射出夫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平、自尊、面子等等问题,也反映出夫妻婚姻生活的磨合度。不妨费点心力,把这桩小事处理好,以免演变成大问题。
如果婆家和娘家分属两地,“大小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今年春节回婆家,十一黄金周回娘家,到了明年再换过来,尽量兼顾双方家庭的团聚。或者,和双方父母一起过年,实现真正的大团圆,可以让双方父母聚到小夫妻家里来,也可以实行“主客场制”,今年都去男方家,明年都去女方家。还有一招,那就是与其为回谁家过年争吵不休,不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多与父母解释和沟通。当然,做父母的也要多理解子女。很多父母在询问子女过年是否回来时,会流露出过分的期待,这无形中会给子女一种“孝心压力”。当过年回哪个家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时,父母切勿火上浇油,而是要做子女婚姻的“消防员”。
表达孝顺的方式有很多种,陪老人过年并不是唯一。回谁家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双方父母都能感受到儿女的重视。多关心父母的生活,多与父母交流,平时的孝道做到位了,“常回家看看”不是空话了,父母也许就不那么在乎过年这几天你们回谁家了。
和解决婚姻中其他问题一样,夫妻之间在面对过年回家的问题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冷冷清清地过春节,所以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切莫一定要争个输赢。与其硬碰硬,不如妥协——不只是向对方妥协,也是向难以两全其美的现实妥协。
幸福的婚姻,不是没有问题的婚姻,而是善于解决问题的婚姻。很多夫妻在最初可能没有意识到,去谁家过年,并非一道单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多项选择题。所以,面对过年回哪个家时,多为对方考虑一点,多体谅对方一点,用智慧去解这道难题。这道题,也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还是要夫妻之间互相理解,共同过一个圆满的大年才是双方共同的愿望。
家和万事兴,团圆并不只是形式上的聚在一起过年,一家人都欢欢喜喜,才不失团圆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