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业类人才超“北上广深”列全国第一
苏州创业类人才超北上广深列全国第一
海外华侨华人是人才智力资源的重要宝库,是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的重点对象和重要资源,做好海外招才引智工作,既是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新课题,也是侨务工作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的新领域。
全市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00多人 99%是华侨华人
通过上半年最新配额抽样调查,截至2015年底,苏州市引进海外人才2.2万人。其中,来自日本、韩国的分别占总数的34.2%、23.8%,接下来依次是德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调查发现,在苏州的归国留学人才以26—35岁年龄段为主,占45%;36—45岁、46—55岁年龄段的分别占26.5%、15.3%;25岁以下的占11.7%。数据显示,大多数“海归”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占36%,硕士占40%;从就业行业看,电子信息技术、金融、加工制造排前3位。全市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00多人,自主申报入选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19人,99%是华侨华人,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20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5%、全省总数的49%,超过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位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入选省“双创计划”606人、“姑苏领军人才”741人中,85%以上是华侨华人。据统计,前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共引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8人,“省双创”人才149人,姑苏领军人才234人。苏州连续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市,连续5年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前三甲。在苏华侨华人和归国留学人员中有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3名、苏州市政协委员18名,苏州市政协海外列席代表5名。
海外招才引智侨务部门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近年来,在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市各级侨办坚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市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大力开展海外招才引智工作,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政策引才。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苏州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海鸥计划”加快柔性引进海外智力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海鸥计划”加快柔性引进海外智力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引进海外人才政策。2013年12月,又出台了《苏州市华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办法》,这是全国地级市中第一部以“侨”为主题的政府规章,不仅为长期在苏州创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居民式”服务,而且还打破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制约,鼓励海外人才来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初步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引才机制,构建了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招才引智格局。
突出平台招才。充分利用苏州市14家国家级、3家省级开发区和4家国侨办、省侨办海外人才创业示范基地,为来苏华侨华人提供创业所需的场地、资金、人力、政策等360度全方位服务,提高海外人才创业的成功率。连续八届参与承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邀请国务院侨办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借助国侨办和省侨办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协助市人才办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邀请和服务工作。连续九届承办“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并将该平台向各市区延伸,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以来,“创业周”和“江苏行”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参会12339人次,落户项目2393个,注册资本150亿元。
注重以侨荐才。依靠省侨办,积极加强与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和华东六校校友会负责人的联络,不断拓展海外人才信息渠道。通过华侨华人同学圈、事业圈和朋友圈,采用以侨引侨的方法引进高层次人才。美籍华人徐德清博士,引荐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耶鲁大学电机系主任马佐平教授多次来苏考察,马院士被聘为“苏州工业园区微电子产业首席顾问”。美籍华人、AEM科技(苏州)公司董事长张海明,利用其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成功的典范经历激励和影响了一大批海外青年科技创业者回国创业,经其引进仅圣地亚哥地区的海外人才就达30余人,其中美籍华人沈纯博士,2010年被评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才。这种以侨引侨的方式,在国内外被形象地喻为“圣地亚哥现象”和“虹吸效应”。
强化服务留才。苏州各市区普遍建立了人才服务专窗,实行一口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小微企业投融资平台,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题。设立律师服务中心,为海外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编印《苏州市为侨服务指南》下发到各街道社区和侨资企业,为广大侨界人士提供便利。持续开展“走百家侨企、访百名人才”活动,面对面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借鉴“互联网+”思维,搭建“三微(微博、、微视频)”侨务工作平台,打造“指尖上的侨务”、“口袋中的朋友”,为侨提供24小时线上线下互动式服务。开发建立苏州侨务信息系统,推进“智慧侨务”建设,为海外华侨华人在苏州创业发展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2014年以来,苏州市侨办先后帮助侨企协调解决补交土地使用税、经营许可、物价公开等发展难题30余件,处理来信来访300余件,为侨商解决了发展难题和后顾之忧。
(省侨务发展咨询委员会供稿)
(责编 邱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