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民间刺绣

华人时刊 2017年12月03日 09:05

若荷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了,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架的绣布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幛中的花间飞舞。好美的诗句,好雅的闲情,这便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咏绣障》。

胡令能,河南郑州中牟县人,幼时家贫,没有机会读书,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传说一次寐中,梦见有人剖其腹,将一卷诗书置于体内,从此才情顿开,能吟诗作赋。不知当年作诗几何,流传在世的只有四首,其中就有《咏绣障》这首。诗人笔下的绣女,不是孤独一人,而是为数众多的集体。她们或来自庄园大户,或者来自女红作坊,众多女子聚集在一起飞针走线,描图绣花。一边刺绣,一边在春天的花园里展示绣工,这才牵动了诗人婉约细腻的情愫。

在我国古代,凡是女子,父母宁可不让她读书,也不能不学刺绣。无论富家小姐,还是贫家姑娘,学习织纫刺绣,是必习之功。学会了刺绣,也就铺就了未来的持家之路。胡令能生活在唐代,从诗中看,那时的刺绣工艺就很精湛了,并且习针绣者非常普遍,诗作本身就是鼎盛的体现。那时的刺绣,一般用作衣服上的装饰,将一件浑然一色的衣裳,以刺绣的方式进行细微的点缀,使其看去外形奢华,做工精巧。一个没有机器织纫的时代,仅凭手工不凡的技艺,就可以尽态极妍。我们看古装剧,先莫说演员弹性灵动的唱念做打,单凭那一袭华美的戏衣,就给人娟好静秀的感觉。无论是襦裙、袖口还是腰系的绢带,都有各种各样的刺绣簇拥着。有了刺绣,才有了舞台上的水袖轻扬,曼妙姿态。

因为刺绣,从而生产了绣楼,这是古代女子专做女红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劳动场所、休闲场所,还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旧时女子八九岁习刺绣,十几岁习缝纫,像纺织、编织、刺绣、剪花等工艺,都要精通。所以说学刺绣,首先锻炼的不是手巧,而是定力和心性,练就女子气定神闲,心静如水。优雅的女子除了读书、抚琴,还要能静心端坐,颔首低眉,指尖翻飞。温柔的背后,是不羁的高贵。

传统刺绣,是我国悠久的民间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工艺遍布全国,比如湘绣、苏绣等等,针法也各有不同。唐朝针法以丰富多变著称,有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到宋时更趋完美,变化无穷,至明、清时期,针法,可表现出色阶的深浅变化,白居易的诗句“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便是对精美刺绣的咏赞。

说起刺绣,沂蒙山区不失为刺绣之乡。小时候,比我年长点的姐姐们,每天做完家务手里就托着个绣花绷子绣花。绷子是竹篾做的,两个一大一小的竹圈紧紧相扣,将要刺绣的布面绷在上面。没有竹做的绷子,简单的木框也行,布面铺上,沿着四周按几个图钉。用这种方法绣床围、绣枕套、绣茶盘巾、绣门帘。仿佛是女人的天性,我小的时候也喜欢绣花,最初学的是绣手绢,绣好后,就开始学着绣门帘了。乡下的屋子,一排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为里屋。里间没有门,大都悬块布帘遮挡着,以便主人在里边活动,于是绣花的门帘就派上了用场。有着门帘的房间,必是女孩居住的闺房,每每进出,都是手儿轻挑,窈窕身子一闪,别有韵味。

女孩到了将要出嫁的年龄,家里人要种桑养蚕,剥茧抽丝,将经心缫好的丝线染成五颜六色,供做嫁妝之用。不管是谁买布,谁裁剪,嫁衣上的图案都要自己描绘,自己刺绣。没有长足的功夫,是做不出一袭华美的嫁衣的。除此之外还要绣门帘、绣幛,再绣个绣球坠在两边。女孩出阁就成新媳妇了,用青士林布做枕头是新媳妇的必修课。枕头两端是锦缎花顶,华丽水缎与五彩丝线交相辉映,放在婚礼上满庭喜庆。枕头顶的图案有人物故事,也有花鸟鱼虫。

乡下的女孩学习刺绣的机会特别多,冬天下雪的时候,姐妹们聚到一起围坐在床上做女红,一边做一边切磋技艺,既增添了情趣,又增进了邻里间感情。哪位姐妹的刺绣做得多,或许说明她不久就要嫁了。新时代的女子出嫁,已不用轿帘、绣幛这些古旧的物件,可传统的枕头顶子还是要绣的。曾经有个姐姐出嫁,光给婆家人做的鞋、枕头就有两大摞。出嫁的那天摆放在红漆的家具上,由送亲的人用两根木杠抬着,和众多嫁妆一起穿街走巷,每经过一个地方,都有人围观,品评绣工。这些精心绣制的嫁妆一旦进入婆家,便要一一送人了,婆家长辈、亲朋好友,每人一对,剩下的都让闹新房的抢走了。

新婚之后,日子按部就班,新媳妇在劳作之余,又开始了新的刺绣,做老虎鞋,缝老虎帽,绣婴儿戴的肚兜。这时候的绣工,是为了爱情的结晶,未来的宝宝,此生生命的延续。肚兜所用的布为大红色,上面绣有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等图案,据说可以驱虫邪、避五毒,护佑婴儿健康成长,浓郁的乡土民俗,表达出了质朴的人间情感。

遗憾的是,这样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如今,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几乎找不到一个练习绣花的女孩,练习绣花的地方。集市上、商场里,到处展示着机绣的用品,被上的,枕上的,桌上的,尽管针法粗糙,仍受到临嫁之女的青睐。人们渐渐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那种与众姐妹一起探讨针法切磋技艺的场景、情趣和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近年来,各地民间刺绣工艺合作社悄然而出,山东费县的卞氏刺绣、蒙阴魏城的巧嫂子手绣,开创了沂蒙山区刺绣的新女红时代。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到精湛的刺绣技艺,还能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她们不同于旧时代的妇女,刺绣并非为了生活之需,而是为了追求独特的创意、情趣和个性。大至古色古香的绣衣、绣被、壁挂,小至针线细密的荷包和挂件,凡是与刺绣有关的作品,展橱中都摆得琳琅满目。她们还深入乡村和家庭,搜集了数件百年以上的民间绣品,那些绣品针法活泼、线条明快、色彩和谐。皆出自当年的新媳妇之手。在魏城的民间刺绣工艺橱窗里,甚至展出了收藏百年的轿帘、门帘,远远看去针法匀整、绣工精细、栩栩如生。极致精美的刺绣,令人赞叹。她们用自己的坚守,唤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珍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间刺绣这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责编 李珊珊)

女孩 读书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