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苏北水乡
溱潼古镇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有着3000多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古称秦泓。地处苏北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这里河港交织、气候湿润,境内多处发现麋鹿化石遗骨和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器。溱潼一度临海,夏商时属扬州,春秋时属吴国。这里水草丰茂,麋鹿“千百成群”,农民“不耕而食”。镇区四面环水,波光粼粼,环境优美,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水乡明珠——溱潼古镇
当我迈进溱潼古镇的门槛,四周一片寂静,暖暖的阳光照射着清晨的小镇。我们来到了第一站———院士旧居。听导游介绍,院士旧居始于清代,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占地2000平方米。咸丰初年,李彩霖因为躲避兵乱从丹阳来到溱潼,并购置了这处百年老屋,后经多次改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这里走出了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四院院士”头衔被传为佳话。
走出院士旧居,顺着麻石小巷,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原来前面是一棵硕大无比的茶花树。清明期间,正是茶花开的最旺盛的时候,这棵茶花树是宋代种植的,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树上的茶花大约有一两万朵。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光彩夺目!看完茶树向东走,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小院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绿树院了。绿树院里有一棵参天古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棵树表面上枝繁叶茂,其实里面是空心的。它的生命力可真顽强啊。望着这颗树,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中国人民不正是有了这种顽强才传承了5000年的文明吗?
溱潼古镇并不大,但这里有着浓浓的小镇生活气息。古镇四面环水,波光粼粼。镇子里的小巷纵横交错,窄窄的巷道中间铺着石板路,石板路两侧嵌着一排灰色的砖块,砖块的缝隙中生长着一层青苔,显示出了江南特有的水乡韵味。小镇的房子并没有北方建筑那么高大气派,与徽派建筑相比也略显低矮,但古镇建筑却有其独特的景致,民居以精巧见长,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小巷九曲十八弯,狭窄处仅可通一人,家家相连,户户相通。迷宫一样的小石巷里有青砖屋,木格窗,雕花的檐,照壁,伸上房顶与伸出院外的百年树枝……还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留下的烟火气,房顶的炊烟,门前的黄狗,拎起的水桶,揣着的饭碗……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溱湖水是一个与海亲近的湖,八千年前的一场海浸之后,留下的舄湖。6300亩的水域展示了她宽阔的胸怀和包容。5.5米的深度则体现了她的无尽头的神秘和温柔。激情的长江奔腾地向里下河涌来,在此和淮河水温情地交融,缓缓向东抒情地汇入了黄海,形成了独特的“三水文化”,三水汇聚催生了这颗江淮明珠。
溱湖又名喜鹊湖,因“昔多喜鹊飞集”而得名。湖区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厌烦了都市生活的纷乱,不妨回归生态湿地的宁静。泛一叶小舟在湖面轻荡,耳边伴着摇橹阿婆清脆的歌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水鸟自在玩乐,远离尘嚣世俗,尽情享受自然的恩泽。
水面上有一些水草,芦苇荡里不时地飞出被惊起的野鸭,远远地,看到麋鹿们有的在独自散步,有的在嬉戏。据介绍,这里叫做“麋鹿故乡园”,是因为1976年8月这里曾发掘出全世界唯一一具完整的雄性麋鹿骨骼化石。离麋鹿故乡园不远的地方就是珍禽园,里面有白天鹅、黑天鹅、丹顶鹤,鸳鸯……它们生活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一派悠闲。
“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当碧波浩淼的溱潼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被它的美深深地吸引,溱湖水和众湖同媚,然而又与众不同,透着灵气。湖面上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浪花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我不禁怀想当年水面上竹篙如林,千舟待发,圩堤岸边车轮滚滚,人流如织的景象。珍贵的麋鹿、热情的丹顶鹤、悠闲的黑天鹅……大家徜徉于风光旖旎的溱湖景区,嬉戏于具有水乡特色的“乡土乐园”、乘龙舟航行于烟波浩淼的溱湖、一个个心旷神怡的,大有置身天上人间、世外桃园之感。
千年古刹——寿圣寺
上天除了赐予我们十里溱湖的苍茫之外,还附赠了一座千年古刹———古寿圣寺。这里自古就是药师佛的道场,日夜吸纳天地间的灵气,佛佑一方,消灾延寿。500吨纯铜打造的81米高的三面药师佛塔,壮丽雄伟,承载了“天下第一水央塔”的美名。遥看佛塔,心若浮尘碧洗,空澈透明,傍晚灯火通明便呈现出一派“水天佛国、琉璃禅韵”的圣境。
我乘上古色古香的大渡轮,沉醉在绝美的湖光山色中。还没到古寿圣寺,远远先看到一个金碧辉煌的高耸三面佛像建筑。让人想起《天龙八部》中对天龙寺的描述“背负苍山,面临洱水,极占形胜……构筑精丽,即使中原如五台、普陀、九华、峨眉诸处佛门圣地的名山大寺,亦少有其比,只是僻处南疆,其名不显而已。”同行的一位老者说,印象中的水上佛像有三:一是海南三亚的南海观音大佛,二是浙江舟山的南海观音大佛,第三就是凑湖的药师大佛塔了。与前两者不同的是80米高溱湖佛塔是佛塔合一,该塔还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水上第一佛塔。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塔就在溱湖水上,总高80米,三尊佛像高36米。刚到湖边,辽阔的水域极目可见,而佛塔在这寂寥的视线中显得那么突兀,远远看去,佛身金光闪闪,斑斓绚丽,乘上客船,逐水而行,离他越来越近的时候,那种壮观和震撼让人心生敬畏。佛塔是佛像和佛塔合一,该塔还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水上第一佛塔。游客只能上到佛塔的第二层,在佛塔之上凭栏远眺,溱湖美景尽收眼底,水波荡漾,舟行舟往,让人陶醉其中。
溱潼会船甲天下
接下来可是溱湖的重头戏了,那就是一年一度振奋人心的“溱潼会船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绝句仿佛让清明节都笼罩着一层蒙蒙的雨雾,千丝万缕的乡愁就在那一天飘飘洒洒。就在这千年古镇,就在这十里溱湖,清明节却走出了古诗人的伤感,灿烂成了一种民俗。会船当天,湖面上千舟云集、万篙林立,湖岸上呼声如潮、鼓乐喧天。这一天溱湖人每年都翘首期盼,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节日,在当地人看来比春节还要重要。如今的会船节已经被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等。
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日期在清明节的第二天。据传,宋代岳飞部下张荣、贾虎与金兵大战秦潼村,溃敌于缩头湖,大批南宋将士陈尸湖畔。每逢清明节第二天,溱潼人便撑篙划桨,汇聚溱湖,追悼忠魂,竞舟礼祭,一直沿袭至今。
每年清明,沿湖两岸,人密如织,呼声如潮,觀众游客超过十万人。水面上,旗如海、篙如林,千舟待发,鼓乐喧天。贡船、花船、拐妇船应有尽有,秧歌、社戏、舞龙灯各领风骚,尽态极妍,热闹非凡。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比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
会船节这天,乡民们闻鸡起舞,踏晨露,破晓雾,折三两枝桃花,裹一身油菜花香,早早地从四面八方往比赛场地集结。人们带着虾笼子、蓑衣、斗篷、小锹、镰刀陆续赶来集市交易,更增添了热闹气氛。篙船是会船的主要道具,平时叫丫梢子,30名水手一人一篙,篙子末尾扎块红布,水手身穿白色衬衣,青布裤子,头扎毛巾,小腿上缠着白绑布,腰扎红绸子。站在船头上叫“头篙”,又叫“站浪头”,他是全船的组织者。“头篙”用篙子指挥大家的行动。篙手中有个敲锣的,叫“扬锣”,他随着头篙用锣声传达号令。如果说会船是一首豪迈的进行曲,那么,女水手操作的划子船便是温柔的抒情小调。划船上的女水手们人手一桨,桨柄上扎着红布。船要打扮,人也要打扮。中年妇女白衣蓝裤,头裹粉红毛巾,腰扎红绸子,清新明快。姑娘们则以红为美,剪着短头发,头插红花,服装上红下蓝,红腰带,红绑腿。“扬锣”的身上还披着红披风,英姿飒爽。花船以演唱为主,不参加比赛。它由两条船固定在一起,上面搭着戏台,有乐队和演员,个个浓妆艳彩,载歌载舞。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在岸上玩耍的荡湖船、龙灯,也到花船上一展风采。
由清一色娘子军组成的60条划船编队,如彩蝶在水面上翻飞,似彩虹在浪花中穿行,百舸争流、浪遏飞舟,让人遥想起当年明朝大将侯必大在神潼关抗倭时,老百姓不论男女纷纷撑船助战的威武。
气势最为磅礴的,当属篙船方阵,200艘篙子船,在万众的呐喊声中,伴着高亢的锣声,扬篙激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我仿佛还能听到南宋将士在溱湖与金兵英勇作战的兵戎金戈相击之声。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当!当!”两声,发出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亮起嗓门齐喊:“下!下!”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像排剑一样戳向蓝天,齐上齐下,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笃”撞击声。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似巨蟒入水。有节奏的锣声越来越紧,船立刻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之箭,直向宽阔水域上划定的终点穿去。顿时,水面上万朵浪花哗啦啦一齐绽开,湖面湖岸人山人海,千支竹篙像千支鼓锤,在溱潼湖的鼓面上敲击出惊天动地的鼓点;千支竹篙像千支彩笔,把水乡的天地描绘成色彩绚丽的美图。
两强相争勇者胜。只听“当、当、当、当!”一阵锣响,这是获得优胜的会船发出了停篙的号令!不断地比,反复地赛,把会船竞赛推向高潮……
(责编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