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砥砺奋进的五年 枞阳成就展
蔡恩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民生底线,牢织社会救助保障网,坚决不让一个贫困户在脱贫路上落下,拉着困难群众的手一起奔小康,同时鼓励创新创业,全民共享发展红利,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社会政策托底
共浴发展阳光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年来,从大城市到小乡镇,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都从改革发展中分享到了实惠,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五年来,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领域不断改善。厦门市厦港街道退休职工陈翠兰患糖尿病20余年,常年需要服药,得益于慢病分级诊疗改革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陈翠兰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领药了,“不用总跑医院,别提多方便了”。
五年来,我国不断织牢社会兜底保障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已实现城乡统筹,去年全国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6000多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机制逐渐完善,涵盖了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健康扶贫补充保险等保障措施;国家层面已建立两项残疾人补贴制度……
五年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16年底,已有1000万户居民住进公租房。未来三年,还将有1500万户居民实现“出棚进楼”的梦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崔秀玲曾经一家三口蜗居在3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2014年迁入北梁棚改新区,住进了宽敞明亮、水暖电气一应俱全的新房。“从没想过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她感叹道。
此外,低收入群体最低工资标准也大幅提高,对于很多低收入群体来说,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意味着其月工资标准也将随之上涨。以江苏省为例,今年7月,江苏省再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省内各地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类地区1890元,二类地区1720元,三类地区1520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570元、620元和570元。
在刚性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标准的同时,江苏省各设区市还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逐年发布工资指导线和不同行业的工资指导价位,引导企业及时上调员工工资。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6元,同比增长8.8%。
精准扶贫 攻坚克难
习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掉队。这是总书记的承诺和期望。这一承诺,庄严而神圣。习总书记率先垂范,亲自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他风雪兼程,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对贫困群众念兹在兹、心有牵挂。他主持召开扶贫重要会议17次,扶贫调研25次,入户看望57户。“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五年来,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中央及有关部门共出台了关于扶贫的文件261件。为了落实扶贫文件,十八大以来,各地派出驻村干部2778135人,发达地区和中央单位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122065人。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642.1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3650.57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914.6亿元。
精准扶贫,克服了以往大轰大嗡、做表面文章的偏向。自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习近平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2015年6月在贵州再次作出指示提出,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国上下砥砺奋进,鲜活的探索不断涌现。江苏省泗阳县高渡镇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分田扶贫”的新路。高渡村村民周瑞宝今年63岁,曾经一家5口人仅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去年6月,周瑞宝把自家3亩多土地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流转给当地的田园风光合作社,他自己也到合作社打工。一年多来,老周从合作社拿到工资近2万元。同时,合作社分给他10亩冬枣,承诺3年后和他按7:3分红净利润。此外,周瑞宝又在枣树地里套种西瓜,一亩地收入2000元钱,一年又有2万元收入。枣树到了挂果丰产期后,老周每年都能获得5万至6万元的分红。与周瑞宝一样,享受合作社“分田扶贫”的还有10名农户,其中低收入户7户。全村人民已经在脱贫致富路上昂首挺进。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五年来,全国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人,贫困人口净减少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
创业创新 共迎机遇
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全民共享发展机遇的宏大平台,每一个有志向的中国公民都可以通过自我创业创新,找到自己人生出彩之处。创业创新,渐成燎原之势。神州大地,尽显英才风流。
今年7月19日,2017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双创成果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召开。展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清华同方、高通、英特尔、新华网等200多家参展单位、企业带到现场的300余件创新成果,将双创成果展打造成为盛大的“科技嘉年华”,全方位展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机、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双创成果。
“双创平台”也让千千万万大学们找到了就业门路。西藏爱乐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珠勤是土生土长的拉萨人,他在创业的路上曾失败过4次:第一次创立了文身室,因文身师的离职带走了客源;第二次经营女装店,却不擅长与顾客打交道;第三次与朋友合伙开办传媒公司,得到了“亲兄弟明算账”的教训;第四次注册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却遭遇业务范围过于狭窄等问题。第五次他创立了现在的公司,有12名员工,2016年营业额13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营业额已经突破了200万元,在“双创”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成为“双创”先进典型。
中国的“双创”活动也“惊动”了联合国。今年4月2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21日指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并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为这将为各国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凝聚新动力,为包括妇女和青年在内的所有人创造新机遇。中国这一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显示了创新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要动力已获得广泛国际共识。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激励着我们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责编 梁 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