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走向“一带一路”

华人时刊 2017年11月23日 21:00

许民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相关领域都兴起了“一带一路”热。图书出版行业也出现了“一带一路”图书热。我国首部“一带一路”学术专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已出版发行。一些出版社正在加紧推出相关题材的图书,这为广大读者了解和熟悉国家的重大战略,打开了一扇知识之门。

中国首部“一带一路”学术专著

今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被称为“中国首部‘一带一路学术专著”。该书由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邹磊主编。全书以“导论”为主要提纲,分为第一章“地缘、贸易与信仰: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再思考”;第二章“新旧之间:理解中国与中东的‘现代丝绸之路”;第三章“经略海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谋划”;第四章“点面结合: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推进举措”;第五章“任重道远: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风险与因应”。

从理论研究的视角说,本书首先将“一带一路”与古代的丝绸之路进行了比较,又与中国———中东“现代丝绸之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带一路”的历史、战略、举措问题:如何理解新时期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性、时代性和战略性,尤其是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谋划的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性,在于通过“一带一路”进一步推动西部开发与向西开放,长远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理想愿景是,扭转长期以来经济重心沿海化、东西部发展和海陆开放严重失衡的现状,实现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海陆地缘平衡,构筑东西互济、海陆统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中国国内市场和亚欧大市场的协同联动,建立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平等、共享、共赢的新型经济循环。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主题图书巅峰之作

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西域凿空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漫长岁月里,穿越广袤的草原、沙漠和海洋,欧亚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以丝绸贸易而得名、由不同货物、原料、港口、城市、驿站、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结成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信仰之路,在近代西方兴起之前,这曾是全球最重要的地缘经济组合和宗教文化纽带。

关于“丝绸之路”,历来是图书出版的重要题材,笔者曾看到有关“丝绸之路”的好几种图书,其中有历史类的、也有文学类的;著作者既有国内的历史学家,也有国外的汉学家。去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被称为“学界公认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权威之作”———刘迎胜所著的《丝绸之路》。在有关此书的推广宣传中,有的评论这本《丝绸之路》为“丝绸之路主题图书巅峰之作!曾强势入围2014‘中国好书榜单!”的确,为完成《丝绸之路》这本学术著作的写作,作者曾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这些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直观的第一手历史材料。

《丝绸之路》分为两卷,上卷为“草原丝绸之路”,下卷为“海上丝绸之路”。在上卷“草原丝绸之路”中,作者介绍了草原丝路的肇端,丝织业的产生原因,草原丝路上的原始文化,波斯帝国和马背上的帝国———匈奴历史,以及草原丝路东西贯通由来过程,草原丝路沿线民族大迁移、融合,胡汉时代的科技文化的交流,西亚宗教如摩尼教、祆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华的情况,还有成吉思汗时代、明清时代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交流。在下卷“海上丝绸之路”中,分为“海上丝路的黎明”“印度洋上的丝路”“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时代”“海上丝路的鼎盛时代”“欧洲人东来”这样几个问题,读者可以看到中国最初的造船业、航海术,早期中印文化交流情况,外来的番货、作物和宗教进入中国这些历史知识,重温了马可·波罗时代的中外文化、贸易的交流,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过程,了解了欧洲殖民主义对东方的扩张,以及东西方欧学和汉学的交流……

《丝绸之路》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全面系统阐述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交流的历史状况,展示了数千年来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大历史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富有新意的《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去年8月,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作者荣新江所著的《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一书。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丝绸之路的繁华往昔,大唐与西域的文明交织,是后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更是无数历史想象的渊薮。翻阅《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作者在第一编“粟特人的迁徙与聚落”中,考察了粟特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生活、流寓、迁徙情况;第二编“粟特商队与祆祠”,对历史界关于胡人聚落首领问题、粟特队商首领等争论问题进行了辨析,厘清了一些历史脉络;第三编“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中,这粟特人的多元文化主要体现在墓葬物品、石棺屏风的图像、壁画上的菩萨联珠纹、壁画上的胡风(猎豹、杂服)等文化形式中。在写作此书中,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在掌握的尽可能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墓志资料的基础上,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历史研究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明,做出了富有新意的探索。

颠覆历史认知的《游牧民的世界史》

一直以来,不分东西方,只要提到游牧民,一般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作出负面印象的描述,这种对游牧民的历史印象几乎已经定型。但是,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欧亚史学者杉山正明所著《游牧民的世界史》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

作者杉山正明,为日本研究草原民族与蒙古历史第一人,在《游牧民的世界史》中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中心的视野,在充分掌握欧亚各地区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欧亚大陆中间地带游牧民族发展的过往来看周遭的历史及其与欧洲、中国这些被视为主流世界的关系,描绘出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将游牧民“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进行了彻底颠覆,还原了游牧民的真实面貌,洗刷历史上对其野蛮、杀戮等刻板认知。因此,有历史学家说此书可看作是“大逆之书”。在书中,作者用详实的史料证明,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1000多年间,欧亚大陆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是游牧民。这些游牧民有着广阔的活动范围,快速的活动,这些生存特点、生活能力,都是农耕者无法比拟的,而且他们生活朴素,注重贸易,提倡文化上的包容,正是运用这些优势,游牧民主导或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变革,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更是书写了游牧民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有评论认为,杉山正明是基于一种世界史观———关于欧亚世界史的构想,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因此,《游牧民的世界史》是一部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的历史作品,集中体现了杉山正明的独特历史观,为我们带来对世界史崭新的思考方式,观察在近代之前的欧亚大陆扮演历史发展驱动力角色的游牧民,重新检视“国家”与“民族”的定义。(责编 邱淑群)

海陆 东西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