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抗战成为人类共同记忆

华人时刊 2017年11月18日 19:32

让中国的抗战历史认识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话语

张群

2014年12月上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承办,中科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协办的“战争、秩序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其影响不仅在当时,而且延续到当下。20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为了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反思历史,以利将来,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促进世界的进步发展,海峡两岸以及美国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进行交流。

中科院《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主编高士华主要讲了两次世界大战与战争罪责。中国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力作了《两次大战对中国建设海军的启示》的论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是研究慰安妇的专家,他指出,日本政府否认其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无耻行径,正在引起世界舆论的严厉挞伐。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研究员、旅日华侨王选是为中国人打细菌战官司的牵头人,也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她主要报告的是她所发现的记载日军在华细菌战的井本日记和金子论文。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少平就两次世界大战与近代中日关系作了阐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会欣指出,上个世纪,中国曾先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战胜国。中国坚持抗战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中国对日本及德、意宣战,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一员,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南京师范大学抗日研究中心张连红教授说,这次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为建国以来第一次。国家公祭是经过时间积淀、专家研究、史料公布,人大、政协委员提案逐步形成的。南京专家学者编写的中日及第三方国家史料所组成的72卷本皇皇巨著,是日本军国主义赖不掉的铁证。而且从单一到立体,从中国立场到世界立场,让世界人民与我们一道揭露日军的罪行,让中国人的纪念日变成联合国的纪念日,变成全人类的共有记忆。

参加此次学术交流的还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以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等专家学者。

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在总结中讲到,抗日战争研究是中国现代史二三十年内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前是从受害者的角度研究,而现在应当是从胜利者的角度来看待二战。抗战是中国人的荣耀,我们现在应当更从容、更自信地看待二战,研究二战。二战是中国大国复兴的最初起点。

此次学术交流,南京师范大学抗战研究中心张连红教授和江苏社科院孙宅巍合著的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上、下卷,王选带来的由她作序、解学诗、日本松村高夫等著的《战争与恶欲———日军对华细菌战》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这次研讨会,中国台湾除了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外,还有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台湾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台湾亚太创意技术学院等专家学者。他们亦从不同的角度和独到的见解与大陆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研讨会间隙,专家学者们参观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和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期间,应王选女士之邀,记者还专程陪同她采访了衡阳会战中原九十五军军属通讯连连长、南京唯一健在的95岁抗战老兵杨伯琪。

南京民间抗战纪念馆馆长吴先斌凭一己之力,建了这座博物馆。他还带领志愿者重走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之路,并捐资在缅甸修建了一座怀念佛塔以纪念在此捐躯的远征军抗日将士。

记忆 文章 海峡两岸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