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浪费的病根

华人时刊 2017年11月17日 22:16

析 中国式浪费背后的文化心理

尹卫国

占地2000余亩、总投资逾20亿元的某地一农贸城,尚未“辉煌”就成了空城。20亿元建一座空城,这是典型的公共资源浪费,有人把这类铺张浪费称之为“中国式浪费”。

现实生活中,此类中国式浪费的问题可谓不胜枚举。仔细分析起来,造成中国式浪费主要有以下两大病根:

一是“奢侈病”、“形象病”。其表现为贪大求高比豪华,你盖标高100米的楼,那我的高楼就要超过你,否则便觉得难显城市的繁荣与华贵,也就不能体现官员的面子与政绩。因此,到处是拆了建、建了拆,如此的瞎折腾已成常态;

二是城市规划的“短视病”及长官意识的“权力病”。在不少地方,城市规划夹杂着过多的权力色彩,掺杂了太多的官员意识,科学性与前瞻性严重不足。一些官员以个人的喜好去规划城市的建设,为官一任,规划一方,权力说了算,缺乏对客观规律及民意的尊重。一旦领导更迭,班子换届,常常就会出现:前任盖楼,后任炸楼;前任栽树种花,后任毁绿。

中国式浪费已经不堪重负。据不完全的数据显示,如今中国城市的大拆大建消耗了占世界总量40%的水泥和钢材,且每年产生近四亿吨的建筑垃圾,约占全球建筑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给环保带来了严重灾难。

治理中国式浪费要下狠手。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公共资源,即便没有个人贪腐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腐败,应该严肃追究当权者的责任。与此同时,各级部门要强化监督,市政工程建设及资金的投用要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市民们不仅要有知情权、话语权、建议权、监督权,还应该赋予他们某种形式的否决权,那些大多数市民反对的市政工程,应立刻缓建或停建。

文章 后任 官员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