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殇镌刻历史

华人时刊 2017年09月03日 19:11

汉民族之殇,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几个时期 一

孙波

一场细密的小雨过后,盛夏的淮安显得清凉而阴沉。

日前,《南京大屠杀》作者、祖籍淮阴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终于叶落归根———坐落在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北岸,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布展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张纯如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拳拳赤子中国心

张纯如是江苏淮安女儿,虽然生活在美国,但她拥有一颗中国心。她的三部作品,全部有关华人:一部展示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勤奋好学和传奇经历,一部揭露了南京大屠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黑暗与血腥,一部挖掘了华人在美百余年的苦难和奋斗。这其中,《南京大屠杀》的写作尤为艰辛。

为了搜寻历史资料,张纯如经常是持续数小时,在数十份档案盒中,翻阅上千份资料。有的时候,指尖已被染成黑色,双手被纸张划出无数个小口,鲜血淋漓。

写作《南京大屠杀》时,张纯如的写作日程安排孤独而紧张。除了日常照顾家人之外,她经常是通宵达旦的写作。与此同时,张纯如的经济状况也出现了问题,一度入不敷出,以至于不得不尝试其他工作,甚至去做披萨店的外卖员以维持日常生活。

相对而言,经济这一现实压力远远赶不上精神上的创伤痛苦。

档案逐渐呈现出无数的血腥、暴力、恐惧和无奈完全是她不能想象的另一个地狱世界,而她与这些无辜遇难者有着同样的中华血缘。一页页不忍直视却又必须面对的暴行文字就像是恶魔的咒语吞噬着张纯如的健康。她经常做噩梦,体重锐减,头发大把脱落。

在寂寞的写作中,向亲人尤其是向父母倾诉是张纯如排遣痛苦的最重要方式。

从确定选题到收集资料再到写作,心痛的感觉一直伴随着张纯如,经过三年多的挣扎,她终于完成了这段沼泽地一般的艰难写作旅程。张纯如出版的《南京大屠杀》,以西方人的角度,用西方人的思维、语言及方法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迅速登上纽约、英国畅销书榜,让《南京大屠杀》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终结了人类思想上的第二次大屠杀。

2003年10月,张纯如以美国战俘主题,撰写了第四本书《美国战俘》,这又是一个与二战日军暴行直接相关的题材。

1941年,美军第192坦克营被派往菲律宾,在那里与日军作战,后来部分美军士兵沦为了日军俘虏,美军士兵从此开始了一段地狱般的时光。许多美军战俘死于饥饿、疾病和折磨。

这个题材再次强烈刺激了张纯如的精神世界。张纯如电话采访老兵,经常是持续数小时的一问一答。美军战俘的故事非常恐怖,以至于整理录音的打字员都忍不住地落泪。

在一次售书活动中,有人靠近威胁张纯如,要她加入他们的组织。这让张纯如非常惊惧,她觉得危险已到了身边。她经常觉得若有所失,感到极度悲痛。

张纯如聆听社会呼喊,传播公平正义,引起西方世界广泛关注,导致了她个人受到日本右翼的死亡威胁,进而加剧张纯如长期的精神紧张与身心疲惫,最终自杀身亡。

由于二战题材的写作和一系列的维护人权的活动,张纯如被誉为“加州玫瑰”、“华人骄傲”。

殷殷报国真勇士

《南京大屠杀》成书之后,张纯如立刻在美国、加拿大各地,进行签名和演讲,在北美刮起了强劲的风暴。外界送给她“超级张纯如”、“张氏旋风”等名号。

1997年11月,张纯如开始在美国的东海岸进行售书演讲,由于发现《拉贝日记》,媒体的宣传为张纯如的书做了最好的预热工作,因而美国民众对这本新书充满着期待。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图书销售一空,一时间“洛阳纸贵”。有的时候还经常出现缺货现象,她不得不在读者的书签上签字。

在三年时间里,张纯如走进了美国140所大学,揭露日军暴行,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正本清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如海外侨领丁元先生所说,张纯如的厉害不是一本书,而是她的演讲,作为一种主动式传播,其影响更大。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竭力为日本二战罪行翻案,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自然就成了他们最恐惧的一本书,必欲除之而后快。为此,他们攻击、污蔑张纯如,想方设法阻止张纯如所揭示的大屠杀真相。右翼分子打电话骚扰她,对她进行恐吓与威胁,甚至寄来子弹威胁她。张纯如被逼得不断搬家,不再把住址告诉他人,也不用电话交谈。

矛盾在不断升级,日本驻美齐藤邦彦大使竟然也亲自出面,诽谤张纯如,攻击《南京大屠杀》这本书,为此引起一场外交风波。中国领事馆、大使馆相继发声,支持张纯如,批驳日本人的谬论。

张纯如主动挑战,1998年12月1日,在PBS的《麦克尼尔·莱勒新闻一小时》电视节目中,张纯如与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进行连线辩论。张纯如用30秒的时间就让日本大使哑口无言。

“一颗子弹飞行了70年,终于追杀到第30万零一人。”这是当代著名诗人赵恺先生的感愤诗句,而他所说的这“零一人”,就是张纯如。

2004年8月13日凌晨2点,张纯如在签售途中的路易斯维尔的宾馆,产生幻觉,精神崩溃。就像她的前辈学长魏特琳女士与威尔逊先生一样,张纯如受困于抑郁症,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又是未知的。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自杀身亡,时年36岁。

1994年3月18日,张纯如追悼外公时说:“他是作为一名斗士而死去的。”

潇潇风雨落叶归

2015年,淮安市开始兴建了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第一座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张纯如纪念馆。

张纯如是美籍华裔,其父母是美国知名学者,与张纯如关系密切的史维会是北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组织之一,这也说明了张纯如在北美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建馆伊始,相关人员就明确了张纯如纪念馆连接中美的重要地位,以国际标准来指导建馆,邀请张纯如父母作为建馆总顾问,对建馆思路、展陈大纲、布展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把关。

同时,建设方与史维会建立良好关系,赴北美征集实物资料,邀请史维会参与建馆始终;版面设计时,特别加入中英文说明,为美国来访打好基础。

张纯如纪念馆负责人介绍,建设张纯如纪念馆不仅要宣传张纯如,更是要以张纯如纪念馆为平台,创新策划开展缅怀张纯如活动,成立张纯如研究组织,与史维会建立合作互动机制,聘请史维会重要成员为美国联络员,定期举办业务交流,特别是加强对张纯如生平与精神的研究,提炼张纯如精神,号召更多的人学习张纯如,从而实现中美互动,合作共赢,不断弘扬张纯如精神。

2016年底,张纯如纪念馆建成。纪念馆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主题,以蓝紫色为主基调,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展陈内容张弛有度,参观流线自然流畅。其中第一部分: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主要阐述张氏家族与淮阴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海外赤子的中国情结,主要展示张纯如求学期间勤学、刻苦、努力,以及寻根的情结;第三部分:直面真相的《南京大屠杀》,主要展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及张纯如写作历程;第四部分:激情燃烧的历史捍卫者,主要展示张纯如为维护历史正义,在北美各地演讲辩论的盛况;第五部分:不能停止的求索之旅,主要展示张纯如创作《蚕丝:钱学森传》、《美国华人》等作品及为华人呐喊等内容;第六部分:光照人间的正义天使,主要展示张纯如短暫而辉煌的一生,以及社会各界对纯如逝去后的缅怀。

张纯如纪念馆负责人表示,张纯如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精神却激励了全世界的人们,张纯如纪念馆如同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美两个泱泱大国之间传递着和平的诉求与信号。

真相 北美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