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的灵动之美

人生十六七 2017年10月01日 09:05

水墨境界 水墨的简约灵动之美

提起“水墨动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是它们却陪伴了你们父辈的成长,也成为他们记忆中抹不掉的灵动笔墨。可以说,水墨动画是属于中国特有的动画流派,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的美术电影结合,用简单的情节,平凡的台词,却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气韵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首属于这个流派最初的经典。

开山之作《小蝌蚪找妈妈》

在中国动画史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引领的力量,中国很多经典的动画片都是这个制片厂创作的,水墨动画也不例外。1960年1月31日,陈毅在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于是,上影的人开始投入科研力量,攻关如何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为电影的问题。

这是动画民族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也是世界动画界的一个里程碑。于是这样的一则故事出现了:

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出世了,但是,“谁是我们的妈妈呢?”于是,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开始了。在把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四条腿的乌龟甚至大鲇鱼都误认为妈妈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它们的亲妈妈——青蛙。当时许多外国人看到这部《小蝌蚪找妈妈》之后,都被其创作手法惊呆了,他们称这是中国真正的第五大发明。艺术家和科研人员就凭着那种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水墨动画片,确实也引起西方国家、港台地区等地的动画界人士的赞叹。

此片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后来,影片在日本播出,日本动画爱好者纷至沓来,纷纷惊叹于中国的水墨动画,就连日本动画艺术的鼻祖手冢治虫也表示,中国的水墨动画使他受益匪浅。1981年,日本京都举办中国水墨动画展,一位日本动画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此曲只应天上有”《牧笛》

在《小蝌蚪找妈妈》问世的三年后,《牧笛》出世了,如果说前作是对水墨动画的尝试,那么,《牧笛》就是一次升华:有山有水有云、有花有鸟有人,整部作品就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合集。和《小蝌蚪找妈妈》的小鱼、小草、小动物完全不同,《牧笛》展现的是美妙中国风光。以牧童寻牛的故事为明线,以笛声为暗线,制作者将一幅幅中国水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说的是,有个小牧童在放牛时用笛子摹仿黄莺的叫声,吹得比黄莺还好听,黄莺羞愧地飞走了。牧童抱着笛子进入了梦乡,朦胧中他仿佛听见一阵奇妙的音乐,只见他的牛循着奇妙的乐声消失在云烟中。牧童为了寻牛,沿着陡峭的山路进入深山,忽然从云雾中急泻而下的瀑布喷在岩石上,声音像龙打金石铮铮响,激流奔向碧绿的深潭,流水淙淙像琴弦的弹拨,水牛正匐伏在一座石桥上,呆呆地望着瀑布,它被这奇妙的乐声迷住了。牧童奔过去想把它拉走,可是牛不肯走。这时,风一阵紧似一阵,吹得竹林呼呼响,响声中夹杂着笛子的音波。于是牧童用紫竹做了一把笛子,吹起一支迷人的“牧笛调”,牛听到这笛声,来到他的身边,牧童紧紧地抱住了自己心爱的牛……。当牧童从欢乐中醒来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他吹着笛子,引着水牛,向村屋走去。

影片中气宇轩昂、质朴无华的水牛是根据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为了这部影片,画家特地画了十四幅“牧牛图”,给剧组作参考;“长安画派”的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了影片的背景设计。随着牧童的脚步,小桥流水、绿柳成行、竹林幽深的江南小景,以及崇山峻岭、飞流千尺的宏大气象在观众眼前展开;作曲家吴应炬的音乐,通过曲笛演奏家陆春龄的精彩演奏,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元素,并为影片增添了诗意的美。《牧笛》是集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为一体的艺术珍品。《牧笛》获1979年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1980年美国观众看《牧笛》后赞叹说:“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完全是中国式的动画片。”

无奈的牧童来到一片竹林,在无了一株特别的竹子。将这株竹子做成竹笛,牧童吹起了那首熟悉的曲子。这部分是全片的高潮,以水墨中最为人喜爱的竹为开场,伴的笛声,整个画面在不同的水墨场景中窜梭,以鸟为主题的此段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中为观众展现了动态的花鸟画,也称托出比鸟更优美的笛声。

摇来的《鹿铃》

《牧笛》之后,因为时代的原因,美影停厂了,一批优秀影片被封杀数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在那时进入停滞期,没有什么优秀的作品。后来,美影复厂,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又迎来了一次优秀美术片的创作高峰期。1982年,在水墨动画上,美影创作了《鹿铃》。

《鹿铃》改编自庐山“白鹿洞书院”流传的美丽传说,讲的是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一次采药时,救护了一只被老鹰击伤的小鹿。女孩把小鹿领回家。经过细心照料,小鹿的伤很快痊愈了。小鹿与女孩之间也建立了亲密的感情。

巅峰之作——《山水情》

通过多年的发展,到1988年时,中国的水墨动画相较之以前的作品已经趋于完美,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最后,产生了一部被公认为至今无人能及的作品——《山水情》。

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口,渔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宽慰。翌日,老人病体康复,取出古琴,弹奏一曲,琴声把少年引到他的身边。少年学艺心切,老人诲人不倦,两人结为师徒。秋去春来,少年技艺大进,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余,思虑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层楼。一日,老人偶尔看到雏鹰离开母鹰独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开朗。于是携少年驾舟而去,经大川而登高山,壮美的大自然,使少年为之神往。临别时,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送给他,然后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遥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的恩师身影,顿时灵感涌起,盘坐在悬崖峭壁之上,手抚琴弦,弹奏着心中之曲,倾吐着对人生的赞美,悠扬的琴声在山间回响。这部动画片其画面之精美已经远远超越故事内涵的哲理,把中国绘画的水墨技巧发挥到了极至。

整部动画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的情节和声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最中国的方式表现出来。该片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在山水、人物、动物以及植物的造型上,可以说《山水情》是前面几部作品的集大成之作。该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充满了隐喻性,充满了中国式的优美韵味。那把琴是文士某种精神品质的物化;文士在最后离开走向茫茫前途时,除了水墨画出的重重山峦,还有呼呼的风响彻耳际,这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喻。

再创辉煌“和谐中国”

水墨动画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视线,不得不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最受瞩目的中国馆,每天有两部主题片隔天轮流播放,其中之一就是上影集团的《和谐中国》。据说,很多人掐着日子进馆,就为了看《和谐中国》那短短3分钟的几段水墨动画。当荷花在风中轻盈摇摆,螃蟹在荷叶下探出身子,那些关于《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的记忆被瞬间激活,像是一场和童年的意外重逢——这是1988年之后,传统手绘水墨动画终于再现大银幕。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3分钟的亮相是30多人奋战4个月的成果,其中既有对手绘传统的坚持,更有艺术和技术上的多重破题。上班路上的白领,快乐地和围绕身边的小鸟打着招呼;忙于家务的主妇,欣喜地看到各色蔬果在自家阳台上尽情伸展……与以往自成一体不同,《和谐中国》中的水墨动画,首次实现了与实景拍摄相结合,而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素墨淡彩向来只描摹大山大水、花鸟鱼虫,如今却要涉足现代城市生活。这需要艺术上的跨越,也需要技术上的突破,。对于水墨动画能否与实景完美结合是个难点,而电脑水墨动画最大的瓶颈就是:无法表现出笔墨在宣纸上渗透韵染的自然美感,而这正是《和谐中国》要着力展现的中国风。总导演郑大圣和施屹反复讨论,决定创造性地将整个走笔的过程呈现在大银幕上,用笔墨的节奏和情绪来感染观众。当观众看到影片开头,两笔遒劲的素墨先后从巨大的银幕上划过,以不同的轨迹分别勾勒出深圳的天际线和缓缓流淌的黄浦江时,或许不会想到,扑面而来的冲击力背后,是100多张作废了的宣纸。

小蝌蚪 时尚 完美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