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润侨路 硕果压满枝

华人时刊 2017年09月20日 15:07

油茶树被满枝硕果压弯了腰. -岳西千棵野生红花油茶喜结硕果

孙波

滚滚长江之水,巍巍老山之畔。南京市浦口区政府,从未像今天这样,将侨务工作作为助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引才引资、汇聚侨智、为侨服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热词”。

海外华侨华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6年底,全区华侨华人683人,归侨22人,侨眷2116人;浦口区“321”领军型科技人才163人中,涉侨人才83人,基本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浦口区自主培养的千人计划中,有涉侨人才1名。全区侨资企业210家,新侨创办企业83家,在境外投资和办事机构的企业有22家。

南京市浦口区侨办主任叶明才表示,近年来,浦口区侨办大力开展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突出“为侨服务、为经济服务”之根本,扎实推进侨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侨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智慧侨务 开启服务新天地

信息时代,呼唤信息服务。近年来,浦口侨务工作重点以“智慧侨务”为抓手,从“侨之家”、“侨之友”、“侨之苑”和“侨之缘”四个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为侨界群体服务、为浦口经济发展服务收到了实效。

“侨之家”智慧侨务平台的建设,主要针对于区属涉侨服务对象(即:归侨、侨眷、侨资企业和涉侨人才)建立的侨务服务平台。该平台,对侨界群体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到辖区街道,由社区服务人员电话咨询、上门走访慰问、重点人员关爱等形式开展服务,做到为辖区内华侨华人侨眷“点对点、一对一”服务。

2016年秋,浦口区泰山街道的阿根廷籍华侨陈寒女士之子因交通事故引起矛盾纠纷。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事故双方因赔偿金额没有达成一致,调解陷入僵局。浦口区侨办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区交警部门、泰山街道以及事故当事人,在多方的协调下,矛盾得到圆满解决。

归侨子女入学、侨眷房屋拆迁、信访问题……处理社会矛盾只是浦口侨务工作的一个缩影,侨务工作人员还通过“侨之家”智慧侨务服务平台,为区属侨资企业做好跟踪服务,走访调研60多家侨资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20多项。如:协助侨资企业科孚纳米参加青岛“国际石墨稀科技产业论坛”活动;邀请南京市经信委调研侨资企业科孚纳米,帮助企业申报科研经费等。

为区内侨资企业之间相互交流搭建平台。如:帮助侨资企业东屋电子与中国银行总部业务处开展商务对接,拓展国内市场;帮助侨资企业愛威机电与南京市城建集团对接,签订轨道交通车辆的定期维护合同;协助侨资企业科孚纳米与华都科技就石墨稀的应用寻求合作等。

“侨之友”智慧侨务平台的建设,主要服务于海外涉侨服务对象,加强对外宣传,构建互动服务平台,促进引才引资工作。浦口区侨办通过该平台,不定期地推送人才引进、项目招商等优惠政策,为浦口引智招商作好宣传。仅2016年就接待了海外华侨华人60多批次、近300人来浦口考察投资。

“侨之苑”智慧侨务平台的建设,主要推介宣传浦口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对省级非遗项目《手狮舞》、浦口民歌《我的墨香家园》、浦口民间舞蹈《打莲湘》、《八老鸽子》、《拔根芦柴花》以及浦口传统文化等进行了对外宣传,还促成了浦口民间艺术团应邀赴德国慕尼黑、迪特福特市出访演出并取得赞誉。

“侨之缘”智慧侨务平台的建设,主要为区内侨务工作人员办工所建的工作平台。该平台健全完善了全区基层侨务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使基层侨务干部为侨服务真正到家。

智慧侨务服务平台建设以来,服务涉侨人员1000人以上,年发送江北新区、浦口区及国家涉侨政策信息近千条,好友添加近30个群,有近万名海内外朋友信息资源共享,收集上报工作类信息380篇,其中刊登在中国侨网15篇、国侨办网4篇、省侨网220篇、市侨网近280篇,推进了基层侨务工作的扎实开展,提升了为侨服务水平,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侨务规范 基层工作常态化

侨务工作零星琐碎,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工作网络、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发挥基层侨务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在这方面浦口区侨办走在了全省前列。

全区共有15个镇街、园区、场等直属单位,由于区内行政区域调整和基层侨务干部流动性大等原因,造成基层侨务工作组织网络不稳定;基层侨务干部业务不熟悉,工作不容易上手;基层社区、园区对侨务工作任务不明确,还有些地方,侨情情况不明,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服务工作。

2012年,叶明才接手侨务工作之后,首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侨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基层侨务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会,组织镇街、园区、社区侨务干事参观南京主城区社区侨务工作,全面展开基层侨务工作规范化建设。

除此之外,叶明才还打出了一套侨务工作组合拳即“六个一”工程:健全一支基层任务工作队伍。在全区15个镇街、园区、场成立了基层侨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统战委员任副组长和各社区统战干部为组员。116个社区、6个镇街工业园成立了侨务工作小组,由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配强配好专、兼职侨务人员;明确一个社区侨务工作目标。通过调研走访,多次交流,明确了各单位的社区任务工作目标;开创一条园区侨务工作新路。科工园、开发区、南京工业大学产业园等侨资企业和归国人才集聚区成立了侨务工作站,明确了园区侨务工作十项任务;设立一套基层侨务工作标准。在全区基层推行“十上门、十到位”的工作标准,以此指导基层侨务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编制一本基层侨务工作手册,手册内容共计16项;开通一班侨务工作服务“直通车”,通过QQ群及时了解侨务工作动态。

几年来,通过侨务工作规范化建设,基层侨务工作更具有了持续性。“十上门、十到位”的工作标准,作为侨务工作的行动指南,所有园区和重点社区把“双十”标准张贴上墙,让基层侨务工作更具指导性。《浦口区侨务工作手册》,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和表格化管理,也解决了基层人员频繁变动、新手上任无所适从的问题。endprint

为侨服务 创新路径“进三区”

近年来,浦口区侨办以创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示范单位”为契机,推动全区社区侨务工作“进三区”(社区、园区、校区)深入开展,营造了尊侨、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基层社区侨务工作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为全面掌握社区侨情,浦口区侨办在各社区建立了详细的侨情数据库,目前已录入的侨情信息已达1万余条,做到区内侨情底数清、人员熟、情况明。经过调研、走访确定了浦东苑社区、珠江社区、烈士塔社区、白马社区、人民桥社区等十个重点社区为涉侨社区。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江浦街道烈士塔社区。社区的“贤爱堂·邻里自治中心”设有邻里法制宣传栏、邻里议事厅、邻里互助角、邻里文化柱、邻里学堂等8 大功能区域。

社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社区创新侨务工作方法,形成了“社区乡贤+侨务工作”新模式,以“贤爱堂·邻里自治中心”为阵地,以乡贤会为引领,以辖区贤达人士、热心居民、社区全体社工为服务主体,扎实开展各项为民服务。

乡贤会成立以来,13名乡贤会成员积极参与社区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和调处,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共协助社区处理日常法律事务50多起,调解邻里纠纷20余起,家庭纠纷10余起,物业纠纷10余起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乡贤会中有不少德高望重的侨界人士。侨界人士在共建邻里关系、共建美好家园过程中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华侨叶德明多年来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为家乡捐资助学、兴办医院;侨眷叶冠群、侨属高久凯多年来帮扶助困、纠纷调处,成为了社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公益服务的践行者。

近年来,随着国内侨情的变化,很多侨务资源及服务对象已融入到科研院所、产业园区,浦口侨办创新工作思路,在轄区内的各园区建立了“侨务工作站”,同时还向“园中园”延伸,将具备条件的直属园区“侨务工作站”,提升为园区侨务办公室,设置为专门的侨务部门,配备专门的侨务工作人员。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坐落于浦口区,背靠老山,面对长江,园区规划面积13.36平方公里,以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孵化为主导的专业化科技园区,园区涉侨企业60多家,华侨、华人、侨胞侨眷及海外留学高端人才等数十人,其中重点涉侨企业有科孚纳米、明发通能计算机、英飞诺网络等。

园区以“侨务工作站”为阵地,借助侨界同胞影响力,倡导以侨引侨,带动优质人才、项目落户园区;同时借助各类海内外交流活动良机,与美南中国专家协会等海外专业人才社团建立广泛联系,成功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名、“南京321计划”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4名,“浦口区653”人才13名等。

2012年建站以来,每年对接江苏省高层次留学人才江苏行活动、南京留学生交流大会等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搭建高层次人才与园区沟通的桥梁;同时,围绕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了八大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政、产、学、研、资等多方力量,为涉侨企业营造全方位、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在推进侨务工作进社区、园区的同时,浦口区侨办还大力开展侨务工作进校区活动。浦口行知小学是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浦口区侨办以行知小学为阵地,积极主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向广大华裔青少年积极传播悠久的中华文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实施了“行知苑中华文化浸濡活动中心”、“行知苑国际华文教师交流中心”、“行知教育三国论坛”等项目;开发了“融进行知文化”、“体验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等中华文化浸濡活动系列课程;举办了10届“行知教育三国论坛”,放大了行知教育实验的影响力;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缔结了30所友好学校,推动“新加坡行知文教中心”、“新加坡行知学苑”、“马来西亚行知文教发展中心”、“台湾行知文教中心”4个海外华文教育机构设立,结交了一批华文教育合作伙伴;承办了亚青会和青奥会“触摸南京———生态环保农业”文化教育活动,并带动了周边学校参与华文教育工作。

多年来,该校累计接待海外华裔青少年近万人次;接待各国华文教师、校长来中心培训交流近千人次,马来西亚教育部连续8届的华文教师培训班均在这里开班;组织近百位教师出国参与华文教育交流推广活动,培育了一支有经验、有能力的华文教育工作队伍。

(责编 凌 云)endprint

侨务 三国 工作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