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教育基金会创始人邵中权:我不是做慈善,是在承担使命

华人时刊 2017年08月21日 03:11

刘雁

美国加州圣何塞市Story路2108号,19年前的1997年这里是一家名叫“王府烤肉店”的中餐馆。餐馆的主人名叫邵中权。就是在这里,他和老友金湘泉第一次提到要设立一个基金会,专门帮助提高中国内地乡村教育水平。

邵中权和金湘泉都是东北人,他们和几位同乡好友经常聚会,每次提起祖籍国家乡贫困地区的教育状态,大家都焦虑不安。基金会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像一星火花溅到了干柴,立刻引起热烈的响应。很快,欣欣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

邵伯伯———这是欣欣人对邵中权的称呼。他1929年出生在吉林通化的一个大户人家。1949年,在北京读书的他随国民政府迁移到台湾,不久考入法商学院(今并入台北大学)行政系,毕业后短暂地担任了一段中学训导主任。1960年赴日留学,选择了明治大学政治学专业,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又进入东京大学读研究生。1968年全家移民来到美国。

当时华人在美国只有三种工作可以做:餐馆、洗衣店、小型杂货店。邵中权“一下了飞机就去洗碗”。几个月之后,他和几位好友筹钱,在Palo Alto开了第一家餐馆:北京饭店,从此开始后半生的餐馆生涯。

日复一日,邵中权整天在厨房忙碌,餐馆开了一家又开一家,生意越来越红火,但邵中权的心思始终另有所属。一有闲暇,他就会一个人开车到旧金山,去唐人街看看中国电影,到中文书店翻翻大陆出版的新书。邵中权一直慨叹自己“接受中国文化太少”,想尽办法补课。不管餐厅多受欢迎,他却感受不到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邵中权的答案毫不含糊:人生的价值在于回报社会。与同时代的众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屈辱,刺激他将民族复兴作为了人生最高的目标。而通向民族复兴的最根本的阶梯,是教育。

欣欣教育基金会成立时,邵中权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但为“欣欣”忙碌、筹款、联络,回中国参访学校,他乐此不疲,心里是从未有过的充实。1997-2001年的四年里,在中国大陆援建了二十几所学校。几位老人感觉无论财力、能力都难以为继了。

为了能更好地发展,“欣欣”进行了改组,年逾七旬的创会理事们将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理事。热心公益的著名华人企业家臧大化担任了理事长,为“欣欣”制定了发展战略,并开始吸收义工。“欣欣”由此进入快车道,3年之后援建学校就达到了200所,到2007年更是达到300多所。

但老理事们并没有就此闲下来。他们频繁地回访“欣欣”学校,征询各方意见,了解孩子们的需要。2010年5-6月,邵中权走访了陕西、甘肃、安徽、四川四省的28所学校,穿越了八百里秦川,走过了西北荒漠戈壁,征服了藏区海拔2990米的日浴高原。这是一个普通人都吃不消的行程,81岁高龄的邵中权精神抖擞地走下来了。他说,在学生中他从来不觉得累。

而此时的邵中权,已经癌魔缠身。就在这次参访前的2010年3月,他被确诊罹患前列腺癌。在他看来,自己活到这个岁数已经足够,更何况有“欣欣”,他的人生不再遗憾。他没有去看病治疗,两个月之后就若无其事地踏上了参访的旅途。之后历年的体检结果发现,肿瘤虽然没有消失,但也没有继续发展。到今天,87岁的邵中权依然面色红润,思维清晰,行动自如。邵中权将此归因于“欣欣”所带给他的“生命力量”:“欣欣”学校的孩子们和“欣欣”义工们带给他的感动,给了他充盈的生命力量,延长了他的生命时间。

“如果没有欣欣,我这辈子就是一个零。”在一次“欣欣”义工聚会中,邵中权这样说。他不认为自己是在做慈善,而是把做“欣欣”视为一种责任,身为炎黄子孙不能不承担的使命,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他说,他会健康地生活下去,到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那一天,他要再一次重返祖籍国,亲眼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宝应侨办推荐)

(责编 冯春富)

他说 生活 下一代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