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为当下的汉语言“解毒”?

华人时刊 2017年08月17日 18:01

深圳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班

卞文志

最近有媒体报道,台湾评出十大“语言癌”,票选占据前两位的“其实”“然后”最难戒,另外还有“无所谓”、“当然了”等等。比如,“贵宾您好,先为您进行一个点餐的动作”,“那今天疗程的部分,我们就先为您做按摩的部分”,“所谓的冬粉,就是所谓的绿豆,在经过一个磨粉的动作后所做出来的产品”……这样的句子在台湾的服务业、电视播报中天天出现。最近,台湾《联合报》将此现象称为“语言癌”,指出“语言的癌细胞不当增生,扩散到了媒体、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告示及平面媒体,从口语内化为文字语法”……

所谓“语言癌”,是指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上普遍存在用法不当的现象,例如话语中的冗言赘字过多、言语逻辑不通顺、词不达意、欧化中文等,其和语病的差异在于,“语言癌”不一定不合语法规则。“语言癌”这一新概念,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介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弊已久。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这种“语言癌”病毒,就在这样的一片污染性“雾霾”中渐渐形成了。

对此,余光中认为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使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认为电视台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加之电视影响力又很大,令语言错误用法逐渐感染到受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年双提出,连很多教师都在用病句,更未及时纠正学生,久了便积非成是。“语言癌”背后隐藏着思考力弱化的危机。台北市景美女中老师陈嘉英表示,每天花数小时滑手机阅读零碎的信息,脑袋就会充满网络用语,无法思考论述,话说不好、作文写不好,都和思考力弱化有关,必须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说“笨话”。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大陆这边,电视节目的“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有一位演艺界的明星在说话时,几乎每句话都带着“然后”,听了让人大倒胃口。

有关专家从心理角度分析说,导致“语言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想表现出自己的“不同”,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在语言表达上求“新”求“奇”,说出与众不同的话,显然能取得这个效果,有些学者在文章中运用“陌生化”的表述,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二是想表现出自己的“专业”,以期取得别人的信赖。言语表达,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从服务员的用语推断服务的质量,能从产品介绍中遣词造句的方式推断产品的品质,他们是想通过貌似严密的言语表达,给顾客传递一个信息。三是想表现出自己的“高深”,以期达到糊弄别人的目的。有些学者在论文中装腔作势,选用或自创晦涩难懂的表述,就是要让人看不懂,想以此来掩盖自己“虚弱”的本质,实现糊弄读者、获取读者“非法认同”的目的。

面临“语言癌”的入侵,该如何为当下的中文“解毒”呢?首先,应将汉语置于语言学习的主要位置,因为,只有汉语才是当代中文的“解毒剂”。最近,德国汉学家顾彬与诗人欧阳江河便以“受伤的汉语”为题进行了对话。欧阳江河首先提出,语言是传递思想、信息和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最重要的呈现和凝聚的方式。“词语本身正在变成我们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们只是把语言作为像凳子一样的工具,这种理解是肤浅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我曾经辅导一个初一学生写作文,他的作文中充斥着一些网络语言和成人语言,比如‘神马都是浮云、‘叫兽、‘不能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他表达伤心都没有自己的词语,我不知道怎么引导他。孩子在表达时,用到的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媒体所使用的语言。”欧阳江河说,这种方式像投影一样出现在孩子意识的波纹里,所以他们所有自我表达只是反射这个时代的语言。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解毒剂应是中国古老的汉语。因为,汉语在2000多年前就成熟了,老子、庄子、孔子、韩非子等先贤,哪怕是在处理政治、历史、军事等问题时,使用的古汉语也多是非常精彩的。在今天中文呈现出混乱、肤浅、庸俗的状态时,要到汉语中追根溯源,以得到启示和解救。

其次,治疗今天语言表达中近乎泛滥的“语言癌”,首先要做的是从儿童国学启蒙做起。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大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已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行之有效的措施还是要从孩子抓起。有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语言癌”,是因为孩子从小脱离了雅致简约的语言文本,整天接受的是欧化、片段化的信息。因此从国学启蒙下手,无疑是一条治本之径。国学经典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皆由简短扼要的文言文写成,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因而读通了这些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古代思想文化,修身养性,涵养品德,而且在语言的表达上也会大有助益。因为,以“经典为本,求真创新,德识并重,乐教乐学”为教学理念,既可以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使孩子们在语言表达上以汉语表达为主,这也正应了“学好国学说好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经验之谈。由此可见,治疗“语言癌”,乃是国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编 孙礼勇)

时尚 文章 语言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