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片土地

妇女 2018年10月13日 06:24

妮娅

30年前建成的两间平房,屋檐已经塌了半截,屋里的冰箱、彩电都是多年前的过时样式,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记载着主人不平凡的人生。

这个显得格外简朴甚至简陋的家的主人是辽宁省锦州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她曾荣获众多殊荣——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最美村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以她为原型的电影《为了这片土地》荣获巴黎中国电影节四项大奖。影片讲述了王桂兰身患白血病,拖着病弱的身躯承受着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偿还村里欠的外债,顶住压力修路,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帮助留守儿童和为乡亲维权等经历,真实再现了一个敬业、诚信、友善、担当的农村基层女干部的形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導委员会主任刘云山,辽宁省委书记李希批示开展向王桂兰同志学习活动。

作为扎根基层的最普通党员干部,王桂兰始终把“当官为民”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她的带领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正二村由一个背负37万元贷款的贫困村发展壮大为全国闻名的豆芽菜生产专业村、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5万元。

王桂兰照顾着村里所有的事。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把贫瘠的土地变成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带领大家种植葡萄、花生,开发绿色农业,新建养猪场、养鸡场、酒厂,让村民的收入增长了几十倍。她心中装着百姓,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全村480户人家,谁家有急事、难事,她都主动帮助解决。在正二村,没有哪个角落是王桂兰不熟悉的。为了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科学,她觉得光靠自己的眼勤、腿勤还不行,于是,又自己购买了计算机,建立了村情民意调查数据库,把进屯入户、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得来的信息都登记在里面。

1998年,走路快如风、说话大嗓门的王桂兰病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10,这是王桂兰与常人血小板的比值。医生说,最多能活五六年。骨髓移植,至少要30万元。19年前,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王桂兰想放弃治疗,然而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不肯。大家积极为她筹钱,4个弟弟也商量好要捐献骨髓。但王桂兰却选择放弃骨髓移植,恳求医生用保守的药物疗法,“在我们农村,攒30万元要多少人付出多少血汗呀!”

两个月的保守治疗后,王桂兰就出院忙工作了。可不到1个月,她的妈妈和婆婆又在7天内相继离世。即使遭遇接连打击,她仍然不忘工作。1个月时间里,她带领村民完成了公路沿线40亩绿色通道的植树任务。看到王桂兰这样拼命,她的丈夫心疼极了。

哪知随后她又遇到巨大的打击,2007年,年仅52岁的丈夫因病撒手而去。“天好像突然塌下来一样”,王桂兰病倒在床。这时,熟悉的、不熟悉的群众纷纷探望,鼓励她扛过这一关。

不久后,在村部的办公室里,人们又看到了王桂兰的身影。现在,“今日事今日毕”成了王桂兰的口头禅,“晚上拉上的窗帘,不知明早还会不会拉开”。

在正二村村民的记忆里,很多人都受到王桂兰的帮助。刘恩全老两口身患多种疾病,无力医治,王桂兰多次上门送钱送药;困难户老肖父子先后离世,王桂兰出钱为他们料理后事……

70多岁的何连山与老伴白艳秋闹别扭,白艳秋“离家出走”三个月。何连山去找,老伴不回;儿子儿媳去找,也不回。可有一天,老伴儿回来了。“是王桂兰把她劝了回来,这事儿我一点都不知道。”

“大夏天,从正二村赶到阜新我哥哥家,桂兰妹子和我聊了十多个小时。那时候,桂兰的爱人刚去世,孩子正在读书……”白艳秋觉得书记亲自来,不回去有点不近人情了。

王桂兰去找白艳秋时,忘记自己是一个白血病患者,没想到这么远的路,这么热的天也坚持了下来。“当时去也没多想,只是想怎么把她劝回来。”

王桂兰是个热心肠,村里大事小情都离不开她。2013年8月,村里的两个孩子在采石场废弃的积水坑里玩耍时溺亡。大坑没有警示标志,也没有护栏,两个孩子的家长找采石场老板讨说法,却一直见不到老板,两家人精神几乎崩溃。

王桂兰听说后马上召开村委会,“村民的事就是我们村委会的事,这个事,我们出头。”王桂兰开始一遍遍给采石场老板打电话,电话不接就顶着烈日到采石场和老板的住处等。找到人后又一遍遍谈,身体虚弱的她差点晕过去。“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村干部为村民办事这么卖力气。”老板被王桂兰的精神震撼了,为每家赔偿了8万元。

靠着当年和丈夫养猪挣的钱,这些年,王桂兰资助的人有多少,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对别人慷慨解囊,自己的日子却很清贫,吃饭时常常简单糊弄一口,为了把花生秧里没收干净的花生挑出来,她能蹲在地里扒拉半天。

“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是王桂兰珍藏在日记里的一句话,她用自己毕生心血守候着自己心爱的故乡和百姓。就如同一粒饱含爱的种子,王桂兰把对土地、对人民的挚爱,深深播撒在山村里。

家庭 文章 调查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