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华人朋友生存境况

华人时刊 2018年10月01日 18:59

丽云

提到洛杉矶,人们也许眼前马上就会浮现出好莱坞电影里,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和车水马龙的繁华街景。其实,诺大的洛杉矶有数十个中小城市组成,绝大多数人都不愿居住在治安不佳的市中心,而喜欢居住在同一族裔居多的其他中小城市。如亚凯迪亚、蒙特莱、罗兰岗、钻石吧、核桃市及尔湾等,都是华人聚集的区域和城市。洛杉矶的两级分化严重,从事文化、科技及贸易的高收入者和靠打工谋生的低收入者,形成了十分悬殊的两个群体。我所熟知的华裔移民中,一部分人确实实现了美国梦。他们事业有成、生活优裕,购房置产、安居乐业,下一代也有了看似充满美好远景的未来。但是并非人人如此,不少华人同胞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原先所期望的那么顺心、快乐。

在女儿小宜转入她所期待的、名列前茅的美国公立大学之后,我家便由洛杉矶东部搬到了洛杉矶西部的小城。这里交通便利、公寓楼密集,与原先所住的有着许多高档别墅的区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別。这里的公寓楼群年代久远、间距很近,且没有社区;狭窄的道路两旁停放的大都是低档旧车;来往行人多为其他肤色的族裔。这一切告诉我,这里住的大多数是蓝领底层人士。

亲属团聚反遭分离

邻居冯姨是上海移民,那时已年近八旬。由于都说吴语方言,我俩一见如故、十分投缘。她家和我家一墙之隔,而非同一楼道。逢年过节,我俩会互送自做的江南家常菜。有一阵她老伴回沪探亲,便常叫我去她家坐坐。冯姨家是祖辈老移民,其家族目前在美有一百多号人,但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很少。他们大都从事服务行业,如厨师、园艺、电器修理和酒店员工等。冯姨年轻时就来美,在洛杉矶某制衣厂一直工作到退休。她及家人已在那套公寓里住了几十年。她告诉我,其家族中除弟兄家有几位从事赌场发牌工作,收入颇丰、置买了房产外,大部分都是租住公寓。一住几十年,也就图个房租低廉。因美国各地都有保护租户的法律规定,对签了约的租户不能乱涨房租;即便租约期满,涨幅也只能3%左右。这时我才明白她家公寓比我家大,房租却比我家低的缘由。冯姨走起路来有些驼背,她说前些年为给儿女来美腾房做准备,她爬在高处搞卫生,跌断了脊椎骨。幸亏早已入籍,医疗无忧,捡回了一命。她背部刀疤足有40公分长,吓我一跳。如今她的儿女都早已携家带口移民来美,按理她也应当安度晚年了,但她却有着操不完的心。除了做厨师的长子一家在外租房过日子,老二老小两个儿子,都仍与两位老人挤在一套公寓里。冯姨向我吐露了苦衷:两个儿子都是50后,原在上海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和睦的三口之家,移民来美后,两个媳妇都认为生活质量不及上海,先后跟别的男人跑了。小媳妇还带走了上中学的孙子,不知去向,使小儿子与他的孩子连面都见不上。二儿子倒是有份酒店房务保洁的稳定工作;小儿子仅靠临工为生,生活有时还要靠老人接济。冯姨叹了一口气对我说:“当初我们老两口通过亲属移民,高高兴兴把他们接来美国,没想到却是这样分离的结局。”

干着从未想过的苦差事

女儿小宜顺利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业,并在大学研究所找到了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小宜高中同学刘畅的妈妈,前来表示祝贺,并与我聊起她的烦心事。刘畅高中毕业后,已经换了多所州立大学及多个专业,学分总不理想,不知何年才能毕业,为之她感到非常烦恼。刘畅在父母出国后,跟随山东的奶奶生活和长大。小学和初中阶段缺乏家长监管和督促,是刘畅学习陷入困境的主因,也是其父母赴美付出的代价。华人移民来此,总希望能过上优于家乡的生活,但许多人却很失望。刘畅曾说小时家境其实比其他人家都好,爸妈忙于工作,家务雇用保姆打理,来美后的生活大不如前。特别是先前只身来到美国的刘畅妈吃了不少的苦。她起初在洛杉矶一家著名的餐馆打工,四个人合租一套公寓,过了好几年艰苦的单身生活。餐馆的薪资很低,打工还常受雇主和老雇员的欺负。怕丢饭碗、不敢吭声, 只能忍辱受气。开车出入,擦擦碰碰也是难免的事。但因英语不佳,有理难辩,只能吃哑巴亏,遭受额外损失。

刘畅爸来美后,为多挣些钱,其夫妇俩便干起了以前想都没有想的劳力苦差。开着大卡车,在美东和美西之间跑起了长途运输。为节省开销,他俩总是带上好几盆的熟菜上路,一吃就是一个多星期。一次去美东的途中,由于天雨路滑加上疲劳过度,出了车祸。车子损坏了,所幸刘畅爸只受了点轻伤,这才感到赚这种钱的风险实在太大。这场车祸促使夫妻俩决定放弃这份辛苦而又危险的工作另谋出路,打算去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做发牌工作。刘畅则留在洛杉矶继续读书。几年之后,一家的日子才有所好转……

使我感叹的是,刘畅父母的经历并非单一事件,类似情况司空见惯。一些华人放弃国内安定的生活,来美后没日没夜地超时工作,或迫于家庭生计,或急于挣钱尽早还清因出国欠下的债务,结果出了意外,受了伤,甚至赔上了性命。这在中文报纸上是常见的报道,实在令人同情和惋惜。

花巨款来美谋生难

在距离我家几个街区的广场内,有个中餐馆,那段时间我常常光顾。我去那里不是用餐,而是为了买份由该馆代售的中文报纸。一次我去得较早,餐馆还没开门,便碰上了也在那里等待开门的华人丁小姐。小丁40岁出头,一见面就主动与我打招呼。她是旅顺人,半年多前才来到美国。她告诉我,来美花费不少代价:光托人办个签证就花去13万人民币,老公为此与她反目,儿子正在国内读着初中。原本以为美国一切都很美好,却没想到在此谋生十分艰难。她是看见广告才来这家餐馆打工的,因还没有工作许可证即工卡,老板只能安排她在厨房洗盘子洗菜;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给的工资却比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还要低。她边说边伸出双手给我看,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她的10个手指粗粗的、变了形,一个个像胡萝卜似的。为了省钱,她租住的是人家由车库分割的房间,没有窗户和厕所,生活十分不便。在此受着洋罪,电话里还不敢与家乡亲友吐露半个字。

我便问她,有没有想过回国,她说办个签证几乎花光了积蓄,回去工作没有了,还怕别人笑話。现在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最苦最累也得自己扛。我劝她出门在外,还得注意身体,钱可以慢慢挣。一回生二回熟,我带给她一些生活必需品,后来小丁便把我当成可以交心的朋友。一次在等餐馆开门时,她告诉我,她的一位在美的同乡,花费3万美元,与人假结婚已拿到了绿卡。她说,自己没有钱也不会那么去做,“只想积蓄些钱,请律师帮办个政治庇护的绿卡,把儿子尽早从国内接过来读书。”听她这么一说,作为同胞姊妹,我便开导了她几句:“你既然想长期留在美国,儿子来美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以后可寻求其他办法来解决,最好不要走有损自己国家形象的捷径。一是你拿了这种绿卡,以后敢不敢回国?如回国过海关能否坦坦荡荡?二是没有受过迫害说是受了迫害,自己良心上能否过得去?”……餐馆开门了,我买了份报纸,便与她道了别。

写到小丁等人的遭遇,让我不禁想起钱钟书笔下的名著《围城》里人们那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遇。只不过所不同的,钱老讲的是婚姻而已。

身有病难难题增多

在美国打拼,必须有个强健的体质。否则,很难承受得起在外生活和超乎常人的体力劳动。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十分发达,且种类繁多。大多数美国人也都会买各种各样的健康保险,但自费部分都十分昂贵。年龄越大,或有旧病在身的,费用便会更高。不同单位因福利有别,员工的医疗保险也各不相同,保险范围会有大有小,自付额部分也会有多有少。

我的一些底层朋友,有固定职业的,公司会帮助办理保险,自己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即可。像冯姨小儿子那样做杂工、零工及丁小姐没有工作许可证的,多为没有保险。小病自己扛,或用国内带来的常用药应付,大病只能听天由命。但是,即使有医疗保险的,在美国看病也远没有国内方便,除非那人是抬进医院的。在美看病都必须提前预约,预约到去就诊的时间不会隔天那么快,说不定要一周以后或更长时间才能轮到。我家就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一次,家人老腰病复发,痛到无法入睡和下床的地步。好容易从报纸上找到中医诊所的电话,但因是周末无人上班,只能忍痛坚持到周一赴诊。后花去不菲的费用,一连七天的针灸兼推拿,效果并不明显,只得坐着轮椅登机回国治疗。结果在省城的中医院一次推拿就缓解了病痛,再经过一个多月的中医综合治疗,就基本痊愈。我的一些华人朋友已经六十多岁,有的甚至已近七十,仍在超市、学校等处辛勤打工。我问他们:“子女已经独立,为何还要如此辛苦?”他们的回答是相同的,为了“上班防病,图个保险”。正因为配偶一方仍在上着班,其老伴也就自然而然一起解决了医保问题。 (责编 冯春富)

生活 读书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