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不问出处
杨兴文
2014年8月17日,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48公斤级决赛中,16岁的中国运动员蒋惠花以193公斤的总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首枚金牌。
蒋惠花是广西省富川瑶族自治县人,从小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父亲蒋团斌、母亲唐月英经常在工地上做泥瓦匠,虽然他们努力干活,可是收入不多。
蒋惠花10岁那年,还在莲盘完小读书。她上体育课时,被下基层挑选人才的富川业余体育学校教练徐维妹看见。当时学生在练三级跳远,蒋惠花的爆发力特别好,引起徐维妹的注意。
“希望你跟着我去练举重,以后参加比赛争夺冠军。”知道徐维妹的想法时,蒋惠花十分惊讶:“北京奥运会我只看了开幕式,没有看具体的比赛,对体育比赛十分陌生,从来没有想过去当运动员。”
徐维妹对她说:“你根本不用顾虑,你可以跟我去富川边读书,边练举重。如果你对举重感兴趣,就坚持训练,否则便放弃。”蒋惠花考虑后说:“我要回家与父母商量,只要他们允许,我就愿意跟着你去试试。”
作为经常在外干活的泥瓦匠,蒋团斌、唐月英不知道举重是什么。他们抱着让蒋惠花去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意女儿去训练。
告别新华乡矮石桥村,蒋惠花跟着徐维妹来到富川县城。她边读书,边抽时间到业余体育学校训练。蒋惠花的力气非常大,刚开始练习举重,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蒋惠花勤奋训练两年后,参加了在富川举行的广西青少年举重比赛,并在自己的组别中获得冠军。当时,广西举重队正在补充人才,蒋惠花和另外几个佼佼者被召集到南宁,供广西举重队的教练挑选。
每个教练手里的名额是有限的,准备挑选哪个人培养特别谨慎。蒋惠花的条件不错,只是身体比较瘦弱,教练们都担心她的体重不达标,发展前途会受到限制,结果没有将她列入挑选范围。
广西女子举重队的教练邓惠洁经过反复考虑后,还是冒险接受了12岁的蒋惠花,让她进入人才济济的广西举重队。蒋惠花对教练十分感恩,对自己的举重生涯也怀着无限憧憬,训练时相当刻苦。
在邓惠洁教练竭力培育下,蒋惠花的举重能力突飞猛进,很快就在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上夺得二金一银。在南京举行的亚洲青年运动会上,她以抓举83公斤、挺举100公斤的成绩,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
中国首次举办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第二次举办的重大奥运赛事,共设28个大项、222个小项,有204个国家的3787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是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体育大赛。
抓举比赛开始后,多数选手都在为举起60-70公斤的重量屡屡尝试。最后出场的蒋惠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动作上,首次试举就成功举起80公斤。
让观众感到意外的是,在第二次试举的时候,蒋惠花竟然特别紧张。由于心态没有调整好,导致她挑战85公斤时没有达到最好成绩,只能遗憾地失败。
赛前蒋惠花预想的抓举成绩是88-89公斤,因此她有信心挑战。第三次试举的时候,蒋惠花微小的身体里爆发出超强能力,成功举起88公斤的杠铃,从而打破中国选手田源创造的85公斤世界青年记录。
到了挺举比赛阶段,蒋惠花的水平发挥得非常理想,达到最好成绩。蒋惠花三次分别举起90公斤、100公斤和105公斤的重量,当她将105公斤的杠铃举过头顶的瞬间,全场观众立刻沸腾起来。
抓举88公斤、挺举105公斤,总成绩193公斤,最终蒋惠花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重馆,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夺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首枚金牌。
蒋惠花的举重总成绩193公斤,超过亚军朝鲜选手李圣琴的总成绩28公斤。这样的领先优势,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几乎是两三个档次的差距。
“英雄不问出处,冠军也是这样。”脖子上挂着沉甸甸的金牌、接受鲜花和掌声时,蒋惠花显得无比欣慰、格外兴奋,“只要不放弃追求,哪怕出生于困难家庭,照样可以取得成功。”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