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的学问与误区
舒文化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冬季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
一年四季的养生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掌握了这三个规律以后,我们就可以养生长、化收藏,养阴阳、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著名的一句话;《黄帝内经》还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病是什么?病是多元的,不仅是脏腑的疾病,糊涂也是病,甚至就是因为糊涂,这个阳不足,导致后面的病。《黄帝内经》说的冬三月要闭藏,是冬季养生主旨的一句话。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比收敛更厉害的就是封闭、隐藏。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如此,我们人类的身心也应如此,好东西藏在里面。冬天的地都冻裂了,这时候,“勿扰乎阳”,将阳气收敛到身体内部,不要去扰乱阳气,就是说别把自个儿的阳气往外放。这是养藏之道。
冬天干的最蠢的事是什么?冬泳。人家说,冬天游泳的人都很健康。别光看贼吃饭,不看贼挨打,你不知道因为冬泳死了多少人。很多人冬天洗冷水澡或者冬泳,他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这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透支他的阳气。就是说本来应该阳气闭藏在体内的时候,你把它激发出来,这叫蠢,不叫愚。愚是不懂事,蠢是老干一些错事。冬天打雷,就叫做扰乎阳。禽流感前一年,出现了冬日打雷,冬天的阳气它都不藏了,所以天地会造成一定的瘟疫;人如果不养藏,也会造成疾病。冬天也要少洗澡,洗澡会使皮肤开泄,没有符合闭藏之性。
这时候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黄帝内经》),等太阳出来再起床。谁在这时候冬练三九,早起锻炼,谁就是在透支阳气,年轻人可以,可以激发潜能。中老年人这么做,就是折寿。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黄帝内经》),志就是情志,就是肾精;若,好像,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冬三月闭藏,有一个过程,让它保持在起与不起之间,使自己的志向完全不暴露,也不显露,若有若无,想干啥吧也没啥的,想没有吧,也有点。“若有私意”,就是关爱自己,照顾自己,自爱爱人。冬天就讲究养字,一定要养。
“去寒就温”(《黄帝内经》),还是讲养阳气,不要去惊动消耗自己的阳气。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冬天阳气都藏在丹田处,四肢会发冷,要去寒就温,可以吃点味厚的、滋补的东西,还要靠饮剂,如醪糟酒,化掉味厚的东西。
但是,温也不能搞得太热,不要出大汗,最多微微有点汗。不要衣着暴露,冬天一定要把自己包裹得严严的、紧紧的。冬天要护脖子,头颈结合部气血薄弱,最容易受寒受风,要护持好这里的三个穴位“风池、风府、翳风”。冬天可以不戴帽子,但一定要戴个围脖,护住这个脖子。人的体表,特别是后背,为太阳,不要经常开泄。古代强调洗脚,脚上有60多个穴位。如果春夏秋冬洗脚,都会得到益处:春天,增加生机;夏天,去热解暑;秋冬,温曛丹田,使小腹温暖。洗脚要泡20分钟左右,应该泡到脚腕以上。
冬天若没有藏住,最终伤害的是肾经,伤害收藏功能。肾经不只是两个腰子,气走的路线是肾经,是一条很长的路线,它的生命方式是收敛。冬天肾水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出现肝病,肝气淤滞,或者肝气有寒。这样的人你跟他一握手,冷冰冰的。这在中医叫厥,厥逆。
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手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所以冬天不养藏的话呢,到了春天就会肌肉萎缩,手脚冰凉。第二年春天想去生长、发育,就没有动力能量,没有养分了。
《黄帝内经》的根本原则是,既要有生发、生长,也要有收敛、收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经典就是这么厉害,它相当于宪法,宪法规定谁都要遵守,可能还有情讲;而天地无情,只要跟它“逆”,必然是恶果。
违逆了冬藏之气,肾气就“萎起来”了,骨头就缩,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泻泄等疾病。什么是“逆冬气”呢?冬天干着“生发”的事。肾气不好,智慧就没有了,那就人穷志短。“志气”的“志”,又通“智慧”的“智‘,一边人穷,一边智短。藏足了,才能生发出新的东西。冬是终,春是始,有终才能有始。(责编 冯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