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韩国的青春岁月
哥哥在韩国的青春岁月
陈啸
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有人说,“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它可以让我们肆无忌惮地笑、无所顾忌地哭、没有羁绊地爱、天马行空地幻想。”
而对于我来说,青春,是一场远行。那些独自行走在异国他乡的日子,笑过,哭过,孤独过,迷茫过……然后我得以成长。
七年前,大学毕业。我抱着开阔眼界、了解不同文化和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初衷,只身飞往韩国读研。当时正值“韩流”盛行,各类韩剧、韩星大量充斥着国内的荧屏和网络,所以韩国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几乎是怀着无比期待和雀跃的心情,度过了漫长的等待签证的日子。直到,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
随着韩亚公司的飞机缓缓降落,我拖着行李箱独自站立在仁川机场外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前所未有的陌生感的降临,紧张、不安,还有一丝兴奋。从那一刻起,我远在异国的青春拉开了序幕。
初来乍到先“刮油”
初到韩国,我一个小女子面临的最大问题竟然不是语言难沟通、不是生活需自理、不是寂寞没朋友,而是“吃不饱”。学校食堂的饭菜我永远觉得吃不饱。一堂课结束,肚子就咕噜噜地唱起大戏来。
这就不得不提中韩饮食习惯的差异了。韩国传统的正餐叫做“定食”,一般规格是小菜、主食、后食三部分组成。而学校食堂的定食通常只包含了前两部分:小菜通常是泡菜,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辣白菜,偶尔也有萝卜泡菜,但都是小碟装,不过寥寥几片而已;主食通常由米饭和汤组成,以汤为主,饭为辅,常吃的汤有豆腐汤、大酱汤、豆芽汤、排骨汤等。韩国人用餐时习惯将饭倒入汤内,连汤带饭一起食用。韩国菜通常少油或无油,蔬菜也多用腌制,这和味觉饕餮、满足感极大的中国菜肴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留学生初来韩国,都会或多或少产生肠胃环境不适应的状况,“刮油”所导致的饥饿感“扑面而来”。刚开始,我只能依靠买零食来填饱肚子,个把月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能够适应这样的饮食,肠胃反倒比出国前好了很多,就连皮肤也变好了。身体感觉轻盈又充满活力,只是偶尔和朋友们去烤肉店小搓一顿便很幸福。看来,“刮刮油”未必不是件好事,对想减肥的同学更是好事。
独在异乡交异友
无论是谁,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都要面对语言关。这让很多人都囧过,我也不例外。在国内,除了凭借多年的韩剧积累和参加了一个月的暑期韩语补习班之外,我对这门语言可以算一窍不通,所以在去学校报到的当天就出了个洋相。大学院向留学新生提供了教授的联系方式,要求自行打电话约见。看着其他系的同学三五成群纷纷打了电话,没有把握的我也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我先在一张纸上写下想说的话,再按照纸上写的内容念。可是,即便作足了准备现实也并没有按照设定的剧情发展。我的教授虽然声音极具磁性,但浓重的南部口音,加上他热情地询问了许多问题,我的脑袋瞬间被问号挤了个满……似懂非懂、磕磕巴巴地打完了电话。为了不给教授的初次见面留下坏印象,第二天我提早了好几个小时到达。
事后反省,我觉得是自己的韩语交流能力欠缺,而过语言关不光是挑灯夜战、埋头苦读,还要努力融入社会去交流,在语境中学习。除了上好必要的语言课程外,参加学校社团、结交韩国朋友、旅行和打工,都是不错的快速提高语言能力的方式。于是,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摄影协会。刚开始,协会里的韩国同学有一点疏远我,可是不久我们就能开心地玩闹在一起。用他们的话讲,开始时“韩国人很害羞”。
在语言研修班里,我认识了我的第一个韩国朋友李彩娜,她对中国和中文都非常感兴趣,也曾来过青岛、深圳等一些城市。我们很快就结成了互助小组,一起学习外语,一起去海边旅行。到了一些传统节日街上会变得比较冷清,就连超市也都闭门暂停营业。而每每这时,彩娜都会邀请我去她家,和她的家人一起庆祝节日。彩娜的爸爸妈妈对我很好,在生活上给过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有时,他们还会让我邀请其他中国同学一起参加他们的聚会。彩娜对我说,“爸爸妈妈都喜欢中国,喜欢中国留学生,我的哥哥在中国深圳工作,我们一有机会就会去看看他,也看看中国。”从她闪烁着向往之情的眼神中,我看得出,哥哥是他们一家人的骄傲。
之后,在彩娜的帮助下,我开始寻找一份可以赚取少许生活费的工作,想更多地接触这个社会。在韩国,中学生、大学生打工是平常不过的事,通常是运用课余时间、按钟点计费。彩娜的家境算得上宽裕,但仍打着一份照相馆的工作。她饶有兴致地教我用各种彩色笔画出一份份简历,中间写着“姓名、年龄、大学几年级生、特长爱好、空闲时间段、住所、电话”等等,再配以彩色花边,看上去青春、活泼、可爱,然后便拉着我去学校后街附近找有兴趣的店投递。一句“你好,请多多关照”,再报以一个微笑。结果,当天我就找到了学校附近一份披萨店的工作。
披萨店老板是一位精神矍铄的大叔,酷爱围棋和金庸的小说,对中国人十分热情,对我很是关照。他还爱研究汉字的写法,闲暇时会掏出字典,让我将一些韩文的汉字写给他看。有一次,他对我说,“中国是韩国的朋友,朝鲜族是我们的同胞。”我听了很是感动……
由于学习时间的关系,数月后我还是离开了披萨店。但是,闲暇时总不忘常去光顾这位热情、好学的“中国粉”大叔,然后带上几块香喷喷的炸鸡和披萨回去和朋友们分享。后来,我又做过便利店职员、担任过教授助理,还有幸加入了留学生联合会,帮忙管理一些日常事务,加上奖学金我可以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打工让我真正接触到了韩国社会,看到了更多形形色色的韩国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我的留学生活,也因有这段辛苦又欢乐的日子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古人云“独在异乡为异客”,其实在异乡也可以交朋友,未必就是孤独的异客。除了每周和妈妈几通电话外,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感叹情思乡愁。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来说,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考验,每一回成功都是一次跨越,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段历练,而每一天的人生都将成为未来美好的回忆。所以,留学不是埋头死读书,不是只和中国同学交朋友,不是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留学体验的应该是精彩,而不要只是做一次过客。
垃圾进桶也被“罚”
干净,是我对韩国的第一印象,从机场到学校,从学校到市内,从市内到海边,我途径的每一条街都是如此。仔细看,每隔不远就有一个蓝色的垃圾箱,它们就像一个个卫士守护这座城市的整洁。
刚来韩国时,我很注意不乱扔垃圾,就按在国内的习惯,将各种生活垃圾装进一个垃圾袋丢进垃圾桶。可没多久,竟然收到了“罚单”。我懵了!见过开车违章被罚的,还不知道扔个垃圾也能收到罚单,感觉不可思议。于是,我开始学习韩国人扔垃圾的“学问”。原来,韩国的生活垃圾大致分为四类:食品垃圾、可回收垃圾、大型废弃物品和一般生活垃圾。可是,大多数初来韩国的中国人仅仅能做到垃圾入箱,却没分门别类。在韩国,除了大型公共设施附近配有分类垃圾桶外,对于日常生活中装垃圾的袋子也十分讲究,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代表不同的生活垃圾。处理垃圾时若有垃圾未分类或未用标准垃圾袋的情况出现,当事人就会被处罚。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便按照要求开始分起类来。刚开始,还是会觉得麻烦或是会忘记,但坚持几周下来渐渐就形成了习惯。当终于可以娴熟地分类并习惯去做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垃圾分类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我的环保知识与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
曾经看过网上的一则数据,显示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正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所以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实则关乎国计民生。如今我们也能常常见到国内的垃圾箱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废旧电池和特殊垃圾”等等分类。但有多少人能认真地按类别去做好“扔垃圾”这一件小事?没做到时又有什么规定性约束呢?
感受激情两件事
读过一则报道,谈的是一个国家的激情所在,长篇大论、气势恢宏。而在韩国的三年里,我亲身经历并深为震撼的却是这两件事。
2008年韩国民众抵制进口美国牛肉的消息闹得全世界沸沸扬扬。民众上街了,中学生上街了,连小学生也上街了。我所在学校的校里校外到处都是标语、横幅。学校停课举行投票、组织游行,学生会创作表达抗议的歌曲,轰轰烈烈、蔚为壮观。校报甚至登出一副漫画名为“美国襁褓中的婴儿”,而画的却正是他们的李总统。我眼看着身边的韩国朋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捍卫国人的权益和尊严,也不由得感叹起这不可思议的舆论之力。
另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年。“北京办奥运了!”“火炬马上传到首尔了!”当时的“2008北京奥运”几乎成为我周围所有中国朋友的一个共同话题,而每一个聊起“奥运”的中国人脸上都会洋溢着一种自豪和对祖国的挚爱。永远记得5月17日那一天,我和留学生联合会的几个中国同学一同去首尔见证了奥运圣火传递的时刻。当天几万名来自韩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手执五星红旗,统一衣着,齐聚首尔,为奥运精神欢呼,为祖国加油助威,整个首尔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之中。就连隔天的《朝鲜日报》也报道表示:“首次看到如此多的五星红旗在首尔上空飘扬”。是啊!那也是我在韩留学期间,第一次感受到有那么多的同胞和我站在一起,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最美不过“银杏黄”
我的校园位于韩国南部的一座城市,那里临山近海、空气新鲜、气候宜人,而且腌制的泡菜非常有名。我所在的学院建在半山腰上,是一座欧式弧顶的白色建筑,远看也颇具几分浪漫的气息。每天,我都会爬山去上课。这里的山,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陡峭的“山”,称“坡”也许更为适合。坡不高,我很喜欢走这样的山路,既可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步一步又似乎包含着敬畏的心情,以一颗感恩之心汲取知识的雨露,似乎更加甘甜。
我喜欢在这个城市里散步,看老人和小孩,看各种各样的风景。到了秋天,整座城都是美丽的银杏。银杏的树干清晰挺拔,叶子是漂亮的明黄色,衬着海蓝色天空,看上去格外纯粹、明朗。我喜欢在晴朗的日子,看银杏的枝桠,看它们摇曳着徐徐的微风,看它们夹杂着午后的阳光,金灿灿地铺满一条又一条的街道。我爱我的校园、这样的城市,更爱上了这里的“银杏黄”。
当我奔波于各大教室,准备各种各样的报告和发表论文的时候,当我打完工拖着疲惫的身体穿梭在人群的时候,当我受到教授的赞赏与鼓励沾沾自喜的时候,我都仿佛可以看到“银杏黄”。有时候只是静静的一片叶子,有时候却像一群孩子欢快地飞舞;有时候零星散落,有时候又金灿灿地铺满整座山川。这小小的金色银杏叶,点缀了我短暂的留学生活……
转眼,离开韩国已经四个年头了。我从起初的陌生与不安,到习惯了那里的语言、学习、生活以及多雨的天气……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到留学生活的不易,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却需要每一个海外学子自己去体会。
(责编 冯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