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整形的中西文艺范儿大前门
大前门香烟
我们耳熟能详的前门楼子,就是老北京内城九门之一的正阳门,包括城楼和箭楼,俗称大前门。尤其是大前门箭楼,在新老北京的各种生活及现实里,到处都见到它的身影,其中大前门香烟盒的大前门形像更是妇孺皆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正阳门箭楼,与现仅存的德胜门箭楼相对比照差别很大,其实作为实战设施,德胜门箭楼的形象及装备就已足够了。而正阳门箭楼现在的具有中西文艺范儿面貌,这主要得益于正阳门箭楼并不是原来建造时的形状样式,而是经过美容整形过的。
1906年的正阳门箭楼及瓮城
正阳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正阳门也是北京城最大的城门。正阳门又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南为正阳,所以取名正阳门。它是由城楼、箭楼与瓮城、内城墙牢固连接在一起,组成牢不可破的建筑是北京内城御敌屏障系统。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的特有形象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光绪二十八年(1902),报告中说,正阳门的城楼自地平至正脊上皮为九丈九尺。较崇文门高一丈六尺二寸,较宣武门高一丈六尺八寸。正阳门箭楼自地平至正脊上皮为七丈六尺三寸,较正阳门城楼低二丈二尺七寸;正阳门瓮城气势雄浑敦厚,也是北京各城楼尺寸最大的,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北端完美地和东西两侧的内城城墙连接,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东西两侧的瓮城墙上建有两座御敌的闸楼,瓮城的箭楼、闸楼、城楼四个方向都修建有拱券式门洞,供物资和人员往来通行,堪称为老北京城墙建筑的代表之作;箭楼内的千斤闸更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城建中最大的千斤闸,闸门为铁皮包实木,布满加固铁钉,闸门宽6米,高约6.5米,厚度9厘米,质量计算约1990公斤。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水泼不进、火烧不来的的屏障。正阳门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尤其是正阳门的箭楼,独特的形式、其高大雄伟挺拨的身姿风貌,一直是北京城的骄傲,是老北京古都的象征。
1899年正阳门箭楼南面
正阳门箭楼占地3047平方米,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开在城台正中修建有唯一在箭楼开有的门洞,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专供皇帝出行,走龙车凤辇。箭楼卷洞的有两重大门,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做为北京城的南大门,正阳门经历过它威风凛凛的六百余年辉煌历史和难以尽述的血泪辛酸。现在的前门箭楼是几经炮火摧毁,涅槃重生,用现代词汇来讲经过了多次美容整形,箭楼被多次修葺,才会变得愈加俊俏英姿勃发。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曾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箭楼被焚毁;1976年唐山地震,箭楼严重受损,1989年北京市将正阳门箭楼修葺整饰一新。
1900年焚毁的正阳门箭楼
民国初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的需求,要将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拆除,这必将露出无依无靠的突兀孤零、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的箭楼和城楼,1915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相当于现北京市长)朱启钤主持正阳门改建工程,几经斟酌采用德国工程师罗思凯格尔的设计方案改建和美化正阳门,对箭楼做了一次大规模美容整形。瓮城拆除后,在箭楼两侧添砌南北向新墙二幅,全用旧砖砌筑,箭楼东西两面增筑悬空月台二座,城台东西两侧拆去瓮城后的断面上,塑造了"绶带悬章"式西洋图案的白色巨大月牙形花式装饰弧线,因原本来往箭楼需由内城墙上登城马道沿瓮城墙而上,瓮城墙拆除后在箭楼北面墙体面修建了两条由钢筋混凝土制作的之字形登城楼梯,外面刷上白漆的仿汉白玉护栏,改造后的箭楼后抱厦两侧各增加了四孔箭窗,成为了后抱厦东西两面各五孔箭窗。至此正阳门箭楼的总箭窗数原来的原来的86孔成为了94孔,1928年为改善箭楼内的采光效果,在正阳门箭楼西北面的后抱厦檐下正中开了一个后窗户,至此正阳门箭楼的总箭窗数就变成了95个,每个箭窗上面增添眉毛状的白色弧形遮檐。但現在箭楼后抱厦于建制不符的8个戗脊走兽,不知是不是这次改建的缘故所致?改建工程于1916年竣工。从此改建后的大前门箭楼的形象,离开了城楼、城墙、瓮城等等的烘托而凸显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一件堪称绝世佳作的精美中西结合艺术范儿作品,正式定格了在现在示人的面貌上。
现在的正阳门箭楼北面
(本文照片取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