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的美白产品,可能是瓶心理安慰剂
美白大概是很多女生一辈子的课题,
一白遮百丑,成了女生剁手的绝佳理由,
古人形容女子的美貌往往是雪肤花貌,
可见“白”是个千古话题。
所以,有必要把美白产品说得透彻些。
下面有些内容会颠覆大家以往的印象,大家得有心理准备哦。
了解国内化妆品法规的成分党可能会知道,宣称“美白”的产品,是需要美白特证的,是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在企业生产(国外进口到中国的都需要,但是代购产品除外)之前是需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特证的。由于申请特证需要时间及财务成本,(国内外品牌都存在这种情况)部分产品会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来推出产品。
如:薇若娜的熊果苷莹亮雪颜柔肤水、雅诗兰黛的鲜活亮采面霜,都添加了具有美白的功效成分,但在宣称上不写“美白”,而以“莹亮”、“亮采”这样的同义字眼来代替“美白”,能规避法规上的条框,但在市面上又会悄悄地对消费者宣称产品具有“美白、提亮肤色”等。
(九种特殊化妆品)
目前这种规避法规的方式在国内是允许,也就是说加了相应的功效成分,在产品名称不宣称相应的功效或者是以同义字眼代替,是不违法的。
大家莫慌
下面给大家解锁辨别的技能:
三款产品中,安耐晒小金瓶和百雀羚净白亮肤隔离霜在备案资料中(黑色边框里)都有个“特”字,说明该产品属于特殊类化妆品;百雀羚三生花雪莲柔嫩亮肤面膜备案资料中没有“特”字,虽然宣称中有提及“亮肤”二字,却是非特殊类化妆品。不得不佩服中国文字之博大精深。
有了这项技能,各位小仙女就能好好地白、白、白吗?
答案是NO,NO,NO!!!
即使是产品名称上印着“美白、提亮、亮肤、亮采、透亮、莹亮、焕白”等,备案资料上也有个“特”字,但实际上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美白效果。对,“就是根本就没有”!!!够强势吧。
这真不是逗你玩呢!
国家相关部门对美白特证的审核,根本就没有审核、检测产品的实际美白效果的法规要求,这与检测防晒产品需要检测防晒能力,也就是SPF、 PA;若有宣称防水抗汗,还需要测试防水抗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很多消费者、美导、化妆品从业人员所不知道的。
既然不检测产品的美白效果,为什么还把美白祛斑产品划分为特殊类产品呢?
跟大家讲一个血淋淋的护肤界事故,大家会对此会有更好地理解:
日本佳丽宝公司旗下的数款美白产品因含美白成分杜鹃醇,致使许多使用过含有该成分产品的消费者产生白斑,期间接到“白斑”症状投诉6800起,重症患者超过2000人。而之所以产生白斑,正是由于其对黑色素细胞的破坏太严重,皮肤无法生成了黑色素,造成了白斑。且幸亏国内的法规严格,没有把杜鹃醇这个成分列入可以使用的化妆品原料。佳丽宝在国内的美白产品中也没有含有此成分,因而没有影响到国内的消费者(代购产品除外)。
对于市面上新兴的美白成分,虽然在原料研发前期会有相应的细胞毒性、动物试验、人体安全性测试,但还是建议大家谨慎,再谨慎,切勿以脸试白,只有在配方研究成熟、市场消费者反馈良好的时候,也就是相对安全的时,再考虑剁手是比较安全的。希望大家转载给自己的朋友,让更多的朋友能够避开这个盲点!
所以,美白产品对人体是有潜在危害,因而需要国家纳入监管。需要以注册审批的形式,让产品具有特证后,才能上市使用。
但是,食药监局监管的着重点只是安全性,至于美白产品是否有没有效果,效果如何?那可管不了那么多。食药监局监局其实挺忙的,他们只能在安全方面给国民把好关。
化妆品公司在审报美白特证的时候,产品美白效果的数据与报告是不需要提供的,而且不但是美白效果的临床数据报告不用提供(临床效果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报告),甚至连实际申报配方中的美白成分的含量都不用测量审核(要知道,在防晒产品报特证的过程中是要测防晒剂含量的)。
所以,公司在申报的配方中只要写几个认可的美白成分,并达到一定的含量,也是可以把产品的美白特证给申请下来的。在化妆品研发这一行当中,添加的成分有“意思意思一下添加”、“概念添加”之类的说辞。按美白产品来说,如概念添加烟酰胺,一般添加量会小于0.8%,属于加了也不会有效果的做法,也就是做做样子给消费者,给食品药品监督局看看而已。
比如欧诗漫的润颜美白活肤水(49元/135ml,该款产品有申请美白),这里只是针对欧诗漫的该款产品而言,并无诋毁其品牌之意,其实还有很多的品牌都存在这样的鸡肋产品,留到以后坐着轮椅和大家慢慢哈!
成分表中有三个美白成分,分别是烟酰胺、3-o-乙基抗坏血酸、水解珍珠,BUT三个成分都位于尿囊素之后,一般在爽肤水中,尿囊素的添加量为0.1%-0.05%,这说明烟酰胺、3-o-乙基抗坏血酸、水解珍珠的添加量都会低于0.1%-0.05%的范围,伤心欲绝了吧。整瓶产品仿佛赤裸裸地写着三个字--“安慰剂”!
一句话,产品美白效果有木有,得看品牌商有没有这个良心(若有点良心的,会在公司内部或者以试用装的形式发给会员试用;若良心大大的话,会付钱给第三方机构做一个美白功效测试等),护肤研发工程师有没有这个技术水平。中国人喜欢挣快钱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